活動訊息 - 座談會

「2024台灣大選後新政展望與挑戰」座談會辦理情形

 01-14-2024

我要分享:

「2024台灣大選後新政展望與挑戰」座談會辦理情形
我國第十六屆總統、副總統及第十一屆立法委員選舉為我國民主政治重要里程碑,近年來由於美中競爭及中國軍事擴張,俄烏戰爭未息,以哈衝突再起,嚴重衝擊國際及區域情勢,兩岸和平與穩定向為國際社會所關切,我國總統大選結果不但影響兩岸關係走向,更成為國際社會關注之熱門議題。

為掌握最新國際及區欲域情勢發展,由國策研究院主辦、財團法人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及台灣民主基金會協辦之「2024台灣大選後新政展望與挑戰」座談會經於本(元)月十四日(星期日)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五十分假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602會議室舉行,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就選舉結果,選後情勢等各項議題進行研析。
 
座談會首先由國策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田弘茂致詞歡迎與會人員,續由執行長王宏仁擔任主持人,邀請本院資深顧問、前駐美代表高碩泰、台新金控經濟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國防研究所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蘇紫雲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陳珮芬及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羅達菲 Dafydd Fell 分別擔任引言人,並邀請匯理國際政策諮詢集團董事長譚耀南擔任與談人。

座談會最後由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戴蒙(Larry Diamond)以「Impacts of the election results on the future US-China-Taiwan Relations」進行演講。座談會詳細情形如下:

國策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田弘茂致歡迎詞:

首先恭喜賴副總統及蕭美琴大使勝選。本院於舉世矚目的2024台灣總統大選次日即舉辦此座談會,以掌握最新情勢發展,座談會並非解釋選舉結果的各項數字,而是分析選後我國未來所面臨重要議題。

台灣從1996年總統直選以來共舉辦八次總統選舉,其中有三次造成政黨輪替,歷次選舉過程均平和順利,未發生重大治安事件,乃亞洲國家中唯一順利推展民主進程,進行政黨和平轉移者。此次選舉的過程及結果均顯示台灣人民充分接受民主政治,儘管熱烈參與選前造勢,但選後秩序井然,展現國人參與民主的責任與義務的公民文化。

此次總統大選意味著台灣問題已非國共內戰的延續,而是國際社會所關切的議題,誠如賴總統當選人於國際記者會中所稱,台灣已是世界的台灣。此次選舉吸引來自三十多個國家,三百多位國際媒體前來採訪,渠等不但見證各項選舉造勢活動,也充分與民眾訪談,將台灣民主成就帶向世界。當然選舉並非萬靈丹,台灣內部仍有許多問題,深信將來均會以理性態度逐一梳理解決。

主持人:王宏仁(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引言人:高碩泰 大使(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
 
2024台灣大選受到華府關注乃歷來『罕』見,美方一再宣示反對外力介入台灣大選,也數度重申不偏向任一個政黨或候選人,未來並將與新政府密切合作,並已於選前即規劃派遣前副國務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及前國安顧問海德利(Stephen Hadley)訪台,釋出支持民主及致力台海穩定的信號,日前美國航母戰鬥群卡爾文森號通過巴士海峽,其具意涵。

新政府上台即須面臨美國政局可能的變數,建議新政府團隊在五二〇就職前與美方溝通彼此政策立場,磋商各項實質性與象徵性議題,例如安全合作、軍購需求、貿易架構協議、租稅協定、經貿合作、高科技鏈結韌性及零意外等,務實開啓與華府在自由開放印太架構下更多機運。本人於2020年大選後有幸在華府接待當時的賴清德副總統當選人及蕭美琴委員參加祈禱早餐會,並會晤政界、國會及智庫重要人士,這項前例似值參考。

   美國總統選舉將於明天起跑,無論川普捲土重來或拜登繼續掌權,甚至其他人出線,新政府要面對十個月後的美國國內新政局,及瞬息萬變的亞太及印太情勢,如川普重回白宮,渠曾揚言放棄拜登內政外交政策,屆時可能道義放兩旁,利益擺中間,殊值審慎面對。

美中關係處於低點,習近平2012年上任以來,雙方合作、競爭、及對抗的三C政策亦有變化,可見合作逐漸下降,競爭上升,甚至對抗加碼,不容樂觀。舊金山APEC會議美中高峰會顯示雙方仍相互依存,完全脫鉤不可能,只能去風險,不談天花板,而談樓地板,雙方均有其內部問題,攘外須先安內,冷和係最有可能選項。

台美關係乃重中之重,我新政府就職前四個月雙方有溝通機會,期待不要有意外發生,總統就職典禮美方派遣慶賀團層級及就職演說內容將是後續觀察指標。加上北京新帝制,台海新現狀,華府(政局)新常態,美中新博奕等議題與發展,在在亟須台北新政府以睿智思維,審慎應處。

引言人:李鎮宇(台新金控經濟首席經濟學家):新政府與國際金融、經貿

民進黨邁入連續第三任政府之際,兩岸ECFA何去何從將是觀察指標,預料520就職前會中國會有新動作,將兩岸經貿逐步脫鉤,中國經濟發展決策模式非基於國家利益,而是由習近平個人決斷。新政府團隊跟中國打交道時要面對組合拳,兩岸經貿問題中國不會在WTO體制下解決,美國如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中國會轉向台灣施壓。台灣不容輕忽輕忽中國藉ECFA採取措施的負面效應,目前國內各項產業對中國輸出比例各不相同,預料ECFA中斷後中國仍會採取各種形式的貿易制裁,繼續經濟施壓台灣。

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受到中國政治力介入,我政府重點應擺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等機制,例如與日本及澳洲均應加強雙邊經濟合作。審視此次選舉三位候選人政見,賴總統當選人乃唯一以十分鐘解釋金融政策者,台灣金融業規模不夠強大,應透過併購等手段擴大規模,協助台商全球佈局,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引言人:董立文(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2024大選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意涵

台灣總統舉本身即意味台灣並非中國一部分。三組候選人的兩岸共識乃可謂台灣共識:包括捍衛中華民國主權,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堅持台灣民主自由制度,維持現狀;在平等、尊嚴、友善基礎下進行兩岸溝通與交流;強化國防,不引戰也不畏戰,以備戰來避戰;及台灣必須持續深化與美國關係等。

美中關係持續升溫,雙方於1月10日恢復第17次美中國防政策協調會,派出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宋延超與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台灣、蒙古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在五角大廈會晤;以及派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訪美,連續跟美國副國安顧問費納,與國務卿布林肯在華府會面,兩岸戰爭的可能性降低。

習以「和平統一」取代美國「和平解決」,中國持續妖魔化台灣的民主自由體制,企圖影響選舉及台灣人免疫力,好在政府警覺性高。兩岸關係向為台灣總統選舉的重要因素,但非決定性因素(1996飛彈及2020反送中除外)。一年來KMT支持度始終落後DPP,意味九二共識即使非壽終正寢,早已奄奄一息。中國對選舉結果反應相對和緩,但我也不能天真看待。

引言人:范世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未來國內政局、政黨發展

國台辦聲稱賴清德總統當選人不能代表主流民意,但即使過去兩任蔡英文總統拿到過半選票,中共也未曾以其代表主流民意對待,其標準在那裡?以民主標準而言,習更沒有主流民意,故中國對對台灣說三道四,荒繆至極。

大選結果顯示三個史無前例:一則賴總統當選人突破八年兩任的魔咒;二則中國大力介選,2020反送中及2016周子瑜事件均非直接介入,對郭台銘更是直接介入,郭8月28日宣布參選,宋濤與夏立言立即到郭山西關帝聖君講「忘恩負義」,其副手賴佩霞35天內於10月19日辦妥放棄美國籍,中國隨即於10月20日宣布對富士康查稅;三則此次選舉乃戰爭跟和平的選擇效應,俄烏及以哈戰爭帶來戰爭威脅與和平的選擇。

引言人:蘇紫雲 (國防研究所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2024年台灣大選與區域情勢之評估:

2024年將有76個國家40億人走進投票所,台灣選舉結果傳遞民主抵抗威權意涵,蔡總統昨晚特別感謝國軍辛勞,中國每年發射40至50顆衛星,此次偏離顯然計算誤差所致,由於火箭發射極端不穩定,所造成損害不可預測,軍方適時警告民眾乃軍隊國家化最佳展現。

延續蔡政府執政的賴清德團隊、以及在野的民眾黨柯文哲團隊都主張依循「蔡英文路線」的四個堅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臺灣人民的意志。因此,維持現狀的基本路線不會改變,且賴清德也表達與北京當局對話的態度。而中國方面則可能採取觀望態度,持續保持外交、經濟張力,但不致採取軍事演習等升高對峙的行動。

引言人:陳珮芬(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 兩岸經貿發展、國內經濟政策

目前民進黨政府的多元綠能發展政策仍然是以風能及太陽光電為主,賴總統當選人能源政見目標是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 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2025年再生能源佔20%,2050年能達到60%甚至70%。由於綠能是國際再生能源重要戰略,未來臺灣將藉由產官學研等領域投入研發生產並與國際合作。賴總統當選人能源轉型政策目標乃極高標準,必須靠各項政策配合始能達成。氫能源乃國際趨勢,台灣如不能達標將遭排除於綠色供應鍊,對外貿影響深遠。

個人認為中國不會步入日本1980年開始的失落30年,因為1989年日本資產泡沫破滅前經濟情況大好,經濟動能強大。而中國目前許多總體數據皆亮出警訊,前途不明。其次日本是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價格大跌,但沒有蓋到一半的爛尾樓,兩國房地產市場狀況差異很大。最後兩國在衰退時所得水準高低不同,日本在泡沫前已是已開發經濟體,人均所得高達24,800美元,而2022 年中國的人均GDP 約為12,720 美元,仍為開發中國家,這代表中國經濟的韌性動能不及三十年前的日本。另日本是自由經濟體制,政府採取任何振興經濟政策投受到人民監督。中國不是,政策是由獨裁者決定,資源的分配沒有可供檢證的基礎。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羅達菲 Dafydd Fell:大選對台灣政黨政治影響  

陳水扁及馬英九第二任結束前民調均低,導致政黨輪替,此次選舉民進黨民調也不高,雖失去國會多數,總統仍然勝選,顯示DPP施政成效佳或KMT未具在野監督實力。個人研究台灣小型政黨,2020年國會選舉TPP贏得五席,2024年增至八席,具有延續性,但第三勢力並未崛起,社會運動型政黨在國會一席都沒有,時代力量得票率從2020年的8%降到2024年的2.5%。太陽花時代促使時代力量嶄露頭角,但台灣綠黨都沒有發展空間,顯示社會運動型政黨在台灣發展有侷限性。

DPP非社會運動型政黨,雖成立時具保守社會運動政黨特性,吸引到年輕人選票,且大黨容易搶議題並吸引人才,導致社會運動型黨空洞化,必須不時創造議題以吸引選民。台灣小黨本身也犯各項錯誤,雖有談及如何協調合作,但最後均未能落實,導致此次選舉均未能跨進門檻。

   選民不願浪費其選票,故小黨在總統大選中較難生存,選後由於選民不滿執政或在野政黨施政或監督,又給小黨發展的空間,但主打社會議題的小黨政治明星又容易受到大黨的招手,而使小黨的發展陷入困境,高雄立委當選人黃捷即為一例。

與談人:譚耀南(匯理國際政策諮詢集團董事長)

選前兩三天依法未公布的民調的確顯示投票率70%左右,民進黨將獲40%共550萬票,預測與選舉結果有侯、柯陣營兩陣營位移的50萬票佔總票數3.5%差距,其乃是KMT未能於最後一刻成功切割馬英九不當發言所導致。此次選舉乃民主與人民的勝利,三黨都宣稱小贏,實乃民主驕傲,充分展現台灣推動民主政治的成效。三黨的兩岸政策具高度共識,管轄權(非主權)互不隸屬,乃今後三黨協商的重要基礎。

選後與就職138天乃國內政黨尋求對話契機,賴總統當選人基於民主大聯盟精神,非指閣員而已,甚至閣揆,藍綠如何先有共識合作,台灣人民也要給政黨壓力。賴雖僅獲得40%選票,但不會跛腳,朝野要大和解,首先針對有共識議題。兩岸關係方面,台北應積極進行1.5及2軌對話,台北已有意願,呼籲北京回應台灣的新民意,展現國際社會負責任成員的胸襟。

Larry Diamond (Senior Fellow of the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Impacts of the election results on the future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個人與國策研究院合作超過三十年,與田院長更是多年朋友。台灣的民主轉型過程相當順利,相信不是所有人均預期到台灣所展現的民主鞏固。2024年乃國際選舉年,台灣的選舉並非第一場,上週孟加拉大選結果由現任總理哈希納(Sheikh Hasina)因對手涉嫌參與縱火被捕,在無對手情況下贏得第5個任期;印尼即將於下月舉行總統選舉,卻因現任總統公子投向敵營引發爭議,接著將有印度、南非、墨西哥等大型國家及歐洲奧地利及立陶宛等國均將舉行大選,當然美國本年底大選更是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台灣此次大選提供「習以為常而不自覺去珍惜(Familiarity breed contempt)」的最佳展現,其實台灣的選舉是甚為難得的民主典範,選民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遵守秩序投票,四小時後即有結果,敗選者致電恭賀獲勝者,獲勝者立即出面表達感謝,充分展現高品質的民主政治,這不會是美國本年選舉的場景,讓從美國來的所謂國際觀察家的我印象更是深刻。

   民進黨雖贏得總統選舉,但未能掌握國會多數,極易形成行政立法僵局,這是台灣承受不起的,故以40%選票掌權的民進黨必須採納其他兩黨的可行政策,這是民主政治真諦,如此台灣再次向國際社會證明民主更鞏固。民進黨應該回應在野兩政黨60%選民的訴求,例如如何解決高房價及低工資等議題。台灣從70到90年代的經濟奇蹟由中小企業支撐,財富分配相當平均,現在則由半導體支撐,TSMC是人類典範的大型企業。

   台灣正進行一項政治重組運動,由各政黨造勢場合發現,國民黨支持者大都是中年以上,民眾黨則大部分是年輕人,民進黨則兩者兼具,足見青年在台灣的民主過程扮演極其重要角色。就政黨理論結構而言,民眾黨嚴格講仍非政黨,因其由柯主席以個人政治魅力主導,柯粉以反建制著稱可以證明,柯主席以批判兩黨及現行政制為主要訴求,走的是中間民粹路線,四年後他將繼續參與總統選舉。

   台灣要繼續進行政治改革,更須結合廣大民意解決各項問題與挑戰,尤其要更為堅軔地進行各項準備,以應付中共統一的壓力,個人認為台灣還沒準備好,美國也沒準備好協助台灣,即使兩黨已有共識阻止中國武力犯台,但如台灣自己不爭氣,也不能應付來自中國挑戰。另台灣應及時處理改善能源議題,此乃台灣最為脆弱之處,雖然瞭解此議題相當複雜,要建立台灣能源韌性不可能沒有核電,台灣再生能源即使再如何發展,也不能應付實際經濟發展所繫的穩定能源供應,雖然個人深知一個反核政黨的轉向乃極大挑戰。

   在美中台三邊關係方面,北京目前反應尚稱溫和,因為民調持續顯示KMT落後DPP,尤其賴總統當選人在國際記者會演說釋出善意,展現自制,表示將遵守憲法架構及維持現狀等。另中國內部問題叢生,軍事高層出現貪污問題,預料今後三年中國將與美歐維持一定程度的交往。賴政府將來如繼續自制,或許兩岸有開展溝通對話的可能性,儘管如此,習近平一直沒有放棄武統台灣,也可能採取封鎖等其他灰區作為,台灣要有所準備。

   台灣沒有其他選擇,必須學習以色列自我防衛,國防現代化及國防產業轉型勢在必行,為能嚇阻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必須趕快補足延遲交貨高達19億美元價值的各式軍備武器,尤其如刺針飛彈等有效防禦武器應趕快送達台灣。針對敏感的美中台三邊關係,美國政府的各種作為必須考量中國的反應,避免刻意刺激中國,讓台灣更安全,爭取時間空間作好各方面的準備,使台灣更安全,民主更發展。

田弘茂董事長兼院長結論:

戴蒙博士與本人相交30年,史丹佛大學與本院交流頻繁,1996年本院與美國民主基金會共同舉辦大型的「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發展與鞏固」國際會議,戴蒙與本人共同編撰1000頁以上會議論文,成為政治學重要參考書籍,渠對美國政界動態充分掌握,感謝接受邀請蒞臨專題演講,並提供對台灣的各項建言。


 

更即時、更瞭解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歡迎追蹤我們的社群軟體,或是加入LINE訊息通知。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