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後,由於計票爭議,受到全世界矚目,由於美國政府政策走向對國際情勢及亞太局勢影響甚鉅,美、中、台之三角關係更是攸關台海安全,年來美中角力影響,過去數十年來台海和平穩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緊張情勢逼近臨界點,臺灣身處第一島鏈重要戰略位置,必須掌握區域局勢發展並審慎應對。
本院經於11月9日上午9時00分假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辦理「美國大選後的國際新局」座談會,分「美國大選對美國與美中關係之影響」及「國際新局之動態解析」兩場次,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分別就美國大選結果分析、美中對抗、選後中國反應、美中軍事態勢、印太戰略、選後美對中之政策及亞太未來局勢與軍事走向等議題進行討論。
座談會座無虛席,與會學者專家分析精闢,見解獨到,獲得媒體廣泛報導,堪稱極為成功的座談會,座談會討論要點如下。
田院長致詞:
美國總統大選向為國際輿論關注重點,如果政黨輪替更是受到廣泛討論,本院於重要國際事件後均適時辦理座談會,本年美國總統大選前本院即研判存有變數,不會當晚揭曉,故選擇本日進行座談,時機相當契合。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對全國性選舉規範簡單,各州則扮演重要角色,本年選舉正是新冠狀病毒蔓延高峰期,民主黨鼓勵選民儘量通訊投票,導致郵寄投票數創歷史新高,由於各州對郵寄投票規範不一,美國總統選舉過去曾發生過五次爭議,以本屆最具討論性,拜登是根據各州計票結果而宣布當選感言,目前仍有若干州重新計票或進行司法訴訟中,本日與會學者專家均學有專精,將有相當精采報告。
場次一:美國大選對美國與美中關係之影響
主持人:田弘茂院長
引言人:監察委員林文程教授
一、 本屆美國總統大選選情瞬息萬變,拜登勝選似無懸念,國會選舉結果共和黨以53對47席續掌參議院,眾議員435席全部改選結果仍有民主黨佔大多數,國會結構生態並無改變。拜登總得票總票數高於川普,如賓州部分確定勝則選舉人票更高達316席,當選合法性沒問題。川普總統主政前三年美國經濟成長平均高達百分之三,民調顯示大多數人民認為生活改善,如無新冠狀病毒疫情,川普必定勝選。
二、 拜登外交政策對美中台三角關係影響如何,美國過去前兩任總統均依循前任的外交政策,由於美中矛盾與衝突的基本結構因素並無改變,對中國採強硬政策乃朝野共識,預料新政府在核武及氣候變遷等議題將與中國合作,故雙方將有蜜月期。
三、 臺灣處於第一島鍊戰略位置,將繼續在區域安全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美國會通過友台法案均由國會發動,拜登競選期間曾公開讚賞臺灣防疫成果並推崇臺灣民主。
賴怡忠諮詢委員:
一、 美對中政策乃兩黨共識,具延續性,但不同政黨在強度及內涵仍有差異,拜登對中政策雖不會比歐巴馬軟弱,但不會比川普強硬,對台的支持度亦然。2016年川普上任後原本各界認為會因商人性格將臺灣交易掉,然2017年11月19日首次發佈的國防安全報告已全然勾勒對中政策藍圖,強烈批判四十年對中國政策,認為以經濟交流改變中共不但錯誤,且對美國產業造成傷害,所以次年即啟動美中貿易戰。
二、 儘管拜登外交智囊前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Kurt Campbell等曾支持2017國防安全報告,但拜登擔心以價值及意識形態對抗會失控,認為中國不是主要敵人,俄羅斯才是,此讓與中共競爭關係比較可控,因他擔心對抗會失控。
三、 中國五中全會結論顯示,過去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開放不再,中國內循環及雙循環經濟策略應運而生,西方國家國力下滑,對中趨於封閉,中國本身必須體認與西方國家降鉤現實。
四、 拜登迄未對印太戰略表態,料將受制於共和黨參議院,不會有太多改變,歐巴馬政府以對中政策主導對亞太政策,拜登外交政策是否會出現以中國為核心,值得進一步觀察。
張五岳教授:中國如何看待美國大選
一、 中國雖高度關注美國總統大選,惟官方異常冷靜,本日人民日報頭版未刊載美總統選舉消息,如此低調原因乃認為雙方勢均力敵,兩黨政策或有不同,但對中政策則具高度共識,反中已成美國主流民意,拜登將是弱勢總統,不可能有大幅度改變。不管美國政局如何發展,其戰略阻撓兩岸統一的政策不會變。
二、 兩黨對香港、新疆及臺灣等政策一致,唯一歧見乃採取單邊或多邊與盟邦結合方式一起圍堵中國。中國不會太在意,因美國GDP大幅下降,美國要西方盟邦經濟讓利,另一方面又要盟邦配合對中政策,有其難度。
三、 論者謂中國樂見川普當選,因為與西方國家中國政策分歧,對中國有利,本人不表認同,今後數年為習連任及建構富國強兵的關鍵時期,中國尋求鬥而不破,當然希望拜登當選。拜登以78高齡當總統,中國已經在思考後拜登時期的對美政策。
蘇紫雲所長:
一、 拜登亞太政策可能係歐巴馬的重返亞洲2.1版,美中關係結構變化回不去了,習近平2012年上任後的強大中國復興論已使美國的和平中國論變成不可能,將中國視為挑戰,要聯合盟邦一起制衡。拜登將採外柔內剛的對中政策,對傳統的安全問題方面將續與中國競爭,但在氣候、糧食及及能源議題將與中國合作。
二、 今後美國對亞太政策將分別採雙邊、二加一(三)、既有四方對話及五國海軍協防或五眼聯盟推動,2020年國防授權法已揭示嚇阻戰略,對東南亞個別國家則續進行軍事援助,以強化美國對中軍事制衡。
三、 共和民主兩黨臺灣共識不會改變,川普時代美國對台軍售以個案取代包裹,並簽署國會各項友台法案,臺灣要運用美國軍售,強調台海安全性,結合鄰國利益,形成共同安全概念。台海與美中大兩岸有關,臺灣雖無法主導,但國內要團結,以扮演關鍵角色。
宋文笛研究員:
一、 拜登當選後,雖中美競逐大局確定,但風格不同,歐巴馬首任政府時代四人幫,將掌管國安事務。是否會軟弱,跨黨派對華共識,歐巴馬對華青壯派也認為大格局已改變。平衡競爭與衝突。歐巴馬政府時代如Kurt Kampbell等核心幕僚料將擔任重要國安外交職務。
二、 中國崛起是大趨勢,美國二十年內將失去競爭優勢,採多邊主義成本較雙邊主義為低,拜登會採戰略收縮,因成本考量。川普任內未在非洲盧安達或敘利亞投入資源,拜登可能會與盟友協同有效解決。
三、 臺灣需要在印太戰略扮演適當角色,拜登的印太政策對臺灣有機會,也有風險,拜登可能重啟TPP區域經濟整合2.0版,但會與CPTPP磨合時期,長期而言有美國參與乃係正面的。本人與澳洲學者合撰臺灣對澳洲安全的重要性文章,建議臺灣與區域經濟或安全機制建立聯繫管道,以小型的非正式會議方式討論臺灣的戰略位置等議題,惟應妥善如何包裝臺灣的角色,以減低來自中國的壓力。
評論人:羅致政委員
一、 美國總統選舉對全世界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各國領導人對拜登的當選的看法與期待不同,愛爾蘭總理表示拜登祖先來自愛爾蘭,英國首相則盼在氣候、貿易與安全議題合作,加拿大總理則強調美加獨特關係,沙烏地阿拉伯及俄羅斯等國迄今尚未表態。
二、 拜登將側重處理國內議題,以經濟復甦及內部族群衝突為重點,任何政權的改變一定會帶來政策調整與變化,即便因應國際環境,兩任總統的前後任政策也不盡相同,但絕不會180大幅度轉變。美國外交政策有其延續性,但有調整不確定之處,拜登具傳統外交思維,較可預測,而川普2016年以素人之姿出任總統,不確定性較高。
三、 美國外交戰略戰術手段及工具將有所調整,戰略上從單邊雙邊到多邊,獲得德國外長以重建跨大西洋合作協議呼應,歐盟國家視俄羅斯威脅強於中國。
四、 中國近年來走向威權、人權倒退,民主黨新政府不會再以夥伴關或獲利害關係者看待中共,而是競爭者或對手,甚至是威脅。美中關係難逆轉,客觀上是現有霸權跟崛起霸權的關係,中國崛起對美國構成威脅跟挑戰,雙方從無互信、競爭邁向對抗。
五、 川普任內較少提及民主與人權價值,拜登曾說要組民主聯盟(League of democracy),臺灣有很多空間參與,其角色與重要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所以不能在美國亞太政策辯論中缺席,要讓他們聽得到。
第二場次:大選對國際新局之動態解析
主持人:郭育仁執行長
林正義研究員:
一、 拜登總統當選人就任後外交方面最大改變應是對中國政策,將改變川普退出國際體制作法,尤其針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巴黎氣候公約、伊朗核武協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衛組織等的「退群」思路,會有很大改變,可能就任後前一兩日內即宣布重返巴黎氣候公約。
二、 拜登視俄羅斯為敵對國家,普丁是惡棍,傾向用外交而非軍事手段並以與盟邦協商而非單邊主義解決國際議題,未來四年相當程度給中國喘息機會。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已宣稱將跟美國新政府與國會合作,美中將可避免螺旋式關係下降及新冷戰。拜登在氣候、核武及公衛方面均可能與中國合作,恢復歐巴馬時代外交財政雙部長戰略經濟對話,惟對維吾爾人權等問題將較歐巴馬強硬。
三、 拜登不可能完全改變川普對中政策,孔子學院及休士頓總領館關閉問題及制裁華為議題可能緩和,目前已有30個國家排除華為加入美國乾淨網路計畫。南海方面拜登將介於歐巴馬跟川普之間。對臺灣將採取台海戰略模糊政策,反對臺灣安全加強法,惟於本年中恭喜蔡總統就職並推崇民主及疫情防制表現。
郭育仁執行長:
一、 個人對拜登勝選感言內容深表憂慮,雖強調疫情、經濟及健康保險等國內議題為當務之急,亦不斷以聖經表述道德、正義及民主價值,強調此乃治癒美國時刻,應該找回美國價值,給所有移民平等機會追尋美國夢,深具理想性格。
二、 中國科技藉著在美國瓢竊關鍵技術而彎道超車,乃非法、不道德,其中國夢乃建立在美國夢身上,拜登如對中國開放,未來四年將是中國戰略機遇期。如果拜登把國際格局拉回冷戰結構,「把中國(共)視為重要交往對象,重回接觸政策,那我們絕對沒有樂觀的權利。拜登演講還盼結束無情的妖魔化的時代,提到聖經用詞妖魔化(Demonization),美國應展現示範的力量。
馬振坤所長:
一、中美及兩岸軍事緊張情勢從2013年中共進行南海軍力擴張即開始顯現,從歐巴馬重返亞太政策及川普印太戰略,以及四方對話與五眼聯盟都是反制作為。美中安全對立及摩擦雖已經進七、八年,但年來中國機艦侵入並否定海峽中線,美軍反制及國軍備戰,推昇區域緊張情勢。
二、美國新總統明年就職前雖係看守政府性質,惟美軍印太司令部並未中止演練,選後區域安全情勢穩定的球在中國手上,持續緊張或降溫都在中共當局一念之間。美國總統大選後,中國對台進一步軍事壓迫的可能性絕對存在,以便累積就職後跟美國談判籌碼,其次中國對美國軍售的必要反應會在選後,兩岸軍事緊張情勢也取決中共當局,呼籲作為亞太大國,中國應有展現智慧,以積極正面行為穩定亞太區域安全。
王智盛:
一、 習近平對美戰略目標為如何延續中美鬥而不破的戰略目標,並運用拜登調整政策之際運用機遇,所以中國一定會對拜登遞出橄欖枝,由其外交副部長相向而行的發言可見一斑。另方面也可能運用拜登就職前的美國憲政空窗期,採取更強勢作為,以已取得談判籌碼,外煤均認為中國於此段時間有可能軍事突襲臺灣。
二、 長期美中對抗態勢不變,但短期來言蜜月期是有可能,中國會運用拜登多邊主義而極大化摸索期及蜜月期,期待與美國談判,以維持鬥而不破,不致出現馬上脫鉤現象,中國也可能會運用北韓及南海迫使美國坐下來談,達到美中共同控管台海安全情勢的目的。
范世平:
一、本座談會前半場分析審慎樂觀,後半場較為悲觀,本人認為在樂觀跟悲觀之間仍有可為之處,儘管川普以流氓對付流氓,拜登則傳教士循循善誘,雙方仍有中國是流氓的共識
二、1970年代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形成聯中制蘇共識,1989天安門事件後以中國龐大人力轉而投資圖以交往改變中國,故2001年小布希支持中國加入WTO。2012年習上台採擴張政策證明美國政策失敗,所以歐巴馬重返亞洲,要求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及推動TPP排除中國。每二十年為美國對中國政策的一個循環,未來美中競爭乃兩黨共識。
三、共和黨參議院將會比照川普剛上任的通俄門調查作法,發動調查拜登與中國關係,川普任內對台友好到臺灣無福消受,拜登慘勝顯示川普防中牌仍有其效果。美國新政府上任後,對岸對臺灣的壓力應會和緩,習近平本不想打仗但可能會因內部矛盾而可能擦槍手火。
董立文:亞太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一、 主持人呼籲注意拜登勝選感言內容,惟對照川普2016年勝選後談話內容,包紮分裂傷口,團結成為美國人總統,重建基礎建設,轉而經濟發展及公平對待國際盟友等論點似無不同,儘管最後的過程及結果並不一致。本人較為樂觀,因拜登引用聖經,是否意味將中共描繪成撒旦。
二、 川普震盪具體呈現中共對世界的威脅讓使民主黨感同身受,百分之七十三的美國人對中共反感,對拜登有制約作用,拜登雖持多邊論,但中共年來的軍力威迫,西方盟友也將期望並要求拜登表態及處理。本人認為美國外交走向需要一年時間,直到新一年國家安全報告才會完全明朗化,面對國內主流民意及反對黨監督,本人不像主持人那麼擔憂。
三、 川普的外交戰略於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才明朗化,2018年才啟動對中貿易戰,拜登在只做一任情況下,全世界將處於極不確定情勢。
莊瑞雄委員:
一、 美國新任總統誕生對國際社會影響深遠,尤其中國政策深受矚目,中國視軍事實力為真正國力,隨著經濟發展,開始提升軍力,發展高科技軍事力量,實現軍隊現代化。即便如此軍事上對美國仍持僵持退讓態度。
二、 蔡總統連任817萬票乃是對中國所投的反對票,臺灣民眾對中國態度符合美國利益,臺灣問題其實也是美國問題。蔡政府採穩健的兩岸政策,中國在美國新政府成型後會有新宣示。
三、 由中美軍力競爭層面觀之,中國無遠程投射攻擊力量,經濟上欲以人民幣取代美元則受阻自身封閉經濟體制及政府干預因素,中國經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循環及雙循環難有成效。
田院長結論:
一、 座談會專家學者分析透徹,觀點精闢,均以拜登當選為前提,儘管多位外國領導人也表示祝賀,INPR身為智庫不會如此論斷,川普任內政策維護全球化受害者利益,其具有美國特色的民粹主義,敗選後是否消失也很難說。美國仍然要面對嚴峻疫情,目前達到一年來最高峰,另方面各國經濟問題仍然嚴重,各國主政者必須面對高失業率及高額國債等嚴肅課題。
二、 美國法律訴訟可透過聯邦地區法院或州法院進行,針對若干計開票須向後者提出,訟期冗長,各州(如有的話)上訴法院只能針對事實及對法律解釋糾正,定案後不一定會提到聯邦最高法院,即使提到最高法院也未必受理,更不會針對事實(選票),只能對法律程序作裁決,法律程序需假以時日,個人認為選舉勝負尚未到最終正式定案時刻。
三、 針對印太戰略未來走向,臺灣已跟印太戰略掛勾,台海若發生衝突,印太戰略核心國是否會自動介入仍未確定,臺灣仍要維持國防戰力。再者,各國是否會保留甚至退縮年來對龐佩奧國務卿的承諾,有待觀察。
四、 針對台海未來走向是契機或持續僵局仍待觀察,我政府盼相互尊重下交流,惟主動權在對岸。習主政下中國有遠大鴻圖,美中在太平洋爭霸不會停止,美國總統人選及政黨戰略層級應不會改變,但若政黨輪替則在戰術方面應會有調整乃是必然措施。
五、 感謝各位踴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