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亚太军力新调整

近期美国亚太军力新调整

•      前言

随着我国总统大选的结束,世界遭遇了非传统威胁的极大冲击,无论是经济、外交、各国互动都因为疫情的关系而陷入停滞,自然也包括疫情严重冲击的中国大陆与美国。虽说如此,两国并未停止军事上的角力,无论是解放军近期在西太平洋的演训,或是美军的新战略调动,都让亚太地区依然暗潮汹涌。

•      疫情的冲击后的亚太局势

从川普上任以来,美中之间的矛盾不断发生。但双方都还是秉持着“斗而不破”的原则,并未全面发生军事冲突,虽在贸易战、政治口水战甚至是在2019年6月开始的香港议题上,都让美中虽然持续有对话与协商,但对抗与斗争是美中互动的基本“主旋律”,甚至一直到近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都让美中两边的矛盾日益加深,而这些矛盾也随着美军的调动与近期解放军的反应,逐渐从双方领导人的外交言词驳火,演变成具体的军事行动。

在我国总统大选之后,解放军一反常态的积极备战操演,甚至在农历年后,透过远海长航、辽宁号航舰编队等海空兵力在我国周遭海域的演训都引起相当大的讨论,特别是中国媒体《环球时报》在2020年4月10日的文章(世界进入多事之秋,台当局悠着点!)中最后以“勿谓言之不预也”作为结语。需注意的是,过去中国媒体使用此句话时,都代表最后通牒。如在1962年中印战争、1969年珍宝岛冲突、1979年惩越战争中,都有在使用这些字句的纪录。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打击之下,美军航舰陆续出现船员确诊的状况,令战力受到相当大的折损,因此这是否给予解放军发动军事行动的空间?

虽说美军有不少确诊案例,但自农历新年后,美军在亚太地区有相当多的军事行动:无论是军舰穿越海峡、舰艇在南海的演习、B-52轰炸机、美军电子侦察机的飞行、B1轰炸机的逼近,这些都代表美军在亚太地区依然保有影响力。即便因疫情美军航舰无法全部出动,但在当前的作战想定中,航舰早已不是决定性的关键,且部份航舰是水兵离舰之后发生的染疫问题,事实上并无发生具体的群聚感染,随着时间变化,美军已经在2020年五月逐渐恢复战力。因此美军部队总数或许略有缩编,但实力却无减少,当前的部队移动或许与美国新的战略布局有关。

•      美国的亚太军事布局

美国在印太的战略布局与其军事科技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虽然美舰持续透过航行自由行动来表达对印太区域的重视,特别是在2019年开始,随着中国海警部队的整并与海上民兵的积极运用,美国海军的船只在前往中国周遭海域行动时,不会只有海军的船舰,多半都伴随着美国海岸巡防队的舰只。透过此种“高低配”的方式,可以在面对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时有效运用执法部队的弹性,来避免与中国部队正面冲突。这些行动虽然有效的达到海军外交中的“展示国旗”与“炮舰外交”的目的。但对于中国而言一旦次数过于频繁,自然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特别是当美舰经过时,中国势必也会派出舰只追踪,并同时进行电子侦搜,甚至在海上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因为第一线指挥官的误判而出现擦枪走火,或因为海象的变化,对各国海上部队都是一大挑战。因此对美军而言,单纯的穿越海峡效益有限,近日更配合网路媒体,或是开启航行讯号,大张旗鼓的通过台海周遭,期望借由虚实整合的手段除吓阻中国外,也能收到给与亚太盟邦“再保证”的效用。

须注意的是,美国除派遣自身的舰队之外,也积极与盟邦部队进行联合演习与军事交流。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期望形成新的“围堵”战略,同时也希望借由实兵的操演,能让盟邦发挥“区域联防”的作用,能减少美军投入的兵力并有效节省预算。虽说2020年起,因疫情的影响许多演习都因此取消,但从2019年下半年起的诸多演习中,都可看到上述的迹象。如在2019年10月中,美国、菲律宾、日本在南海举行的联合海上演习,除了一般海上操演之外,更加入了两栖登陆演习,这些科目都与可能在南海发生的潜在军事冲突有关。2019年5月美日印菲的多国联合军演,以及近年美国与澳洲的诸多军事合作,都是印太战略中的一环。即便美国一再强调“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 FOIPS),但自由开放的前提是军事上安全的确保,这也是美国与印太区域国家举行联合军演的目的。

•      美军作战系统的介接与联合作战

事实上,传统的联合军演除了军事合作的目的之外,主要的目的还是在强化盟友关系与外交互动。虽说部份联合军演的外交意义大于军事,但若从军事作战的角度来看,却内含相当的意涵,这也与美军在进行的新型态战争有关。

2014年美国所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中更为强调无人载具、网路战、以及透过系统进行的网状化作战、太空科技等新科技在战场上的应用,来面对全球的转变。美国各军种也依据此指导之下发展各自的打击方式,如美国空军所提出的穿透式制空(Penetrating Counter Air,PCA);海军则是提出海军综合防空火控系统(NavalIntegrated Fire Control-Counter Air,NIFC-CA)、分布式打击概念(Distributed Lethality Concept);以及陆军的多领域作战(Multi-Domain Battle)等概念都会大幅改变未来美军的作战形态,并透过科技将资讯与火力作出更有效的结合,发挥技术优势进行下一代战争。类似的观念也具体的发生在美军近年与盟国之间的联合军演。

就现今的战争演进,情侦监系统的整合让过去的军种协同作战已逐渐转变成为联合作战的模式,如何有效整合陆海空电战等各种军事力量,才能制敌机先。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兵力甚至盟邦合作,可能比单纯的数量还重要。美军现今的作战是仰赖其先进的监侦系统所打造的联战体系,因此在作战时,美军不必出动实兵,只要透过系统的整合将情资目标传送给友军,而友军部队只要能在数据链上与美国系统连线,就有可能进行精确打击,类似的作战概念已经在2018年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演习(RIMPAC)中逐步验证。

在2018 RIMPAC里美军已经展现其“多领域作战”的能力,其主要意涵在于将各军种的部队都是任务需求混编成为“多领域特遣队”,其中甚至可以包含盟国的军队。在此次RIMPAC中美军就与澳军合作,由澳军P-8A提供目标的数据资料再由美国陆军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HIMARS)与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反舰飞弹连队发射岸基反舰飞弹搭配水下的美军潜舰发射鱼雷与反舰飞弹击沉目标。而在2019年9月美国陆军与日本陆上自卫队所进行的东方之盾演习,也纳入多领域作战的概念,将岸基炮兵与反舰飞弹结合。

这代表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区域冲突中,美军可以不需要出动实兵,而只要友邦间的作战系统能互相支援,就能达成作战目的。当然这也需要友邦提升其系统与载台装备才能与美军连线,完成上述的作为,实现新一代的作战概念。在2020年的环太平洋演习,是否会有更新的概念展示?值得后续持续关注。

•      近期美军在亚太的军力调动

从2020年2月开始,美军就以高密度的行动频率展现其在亚太的实力。虽因疫情影响,导致美军在实际的兵力人数上可能略有下降,但在新科技与盟国系统的整合上却让美军在火力投射上有所超越。毕竟对现在的美国而言,美国没有要占领中国大陆的必要,更没有要与解放军进行总体战争的意图,甚至对中共而言,中国的战略目标只是要稳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没有要击败美国的意图,甚至过去习近平也有提过“太平洋够大,容的下两个国家”。因此,对美国来说,如何在节省预算的考量之下,透过火力投射来达到“离岸制衡”并牵制解放军的兵力投射,使解放军不能轻易的越过岛炼进入太平洋,便是目的。

虽说如此,但解放军日益成长的军力,配合其火箭军的各型中程弹道飞弹,虽然要直接打击美军航舰部队仍有技术上的问题,但对于打击关岛基地,或是位于日本的美军基地(横须贺、普天间)却是游刃有余。这也让美军开始将军力后撤,毕竟对转型后的美军来说,借由建立海外驻军基地,以兵力前进布署作为吓阻假想敌行动的冷战思维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高机动、量小质精、结合高科技与火力的快速反应部队。因此在美军新的战略调整中,部队没有必要放在可能遭遇第一击的前进基地,反而是保留实力于后方,前沿所需的只是电侦与岸基火力,真正的兵力则是以“动态武力运用”(Dynamic Force Employment)的观念,让重要部署任务更难预测,以使潜在对手无法锁定攻击目标。这可能也是美国退出中程核飞弹条约(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的原因。冷战时,美国靠着洲际弹道飞弹即可与苏联形成恐怖平衡,但在现在的战略环境中,中程弹道飞弹若装配在太平洋与亚洲的基地,是可以有效的对中国造成威胁。

而在近期美军B-52轰炸机以及电战机多次的靠近中国周遭海空域,都是在对中国进行兵力展示。即便B-52轰炸机撤离关岛基地,但对美国而言,反而掌握主动权,而非将战机固定在单一基地,甚至在未来有可能配合中程飞弹将关岛作为为火力投射基地而非兵力投射基地,并强化亚太盟邦的部队实力,借由资讯系统的整合与军售(如近期AIT主任莫健访台提到的标准三型飞弹)建立亚太的安全防护网。而这其中台湾便成重要的战略枢纽。

小结:台湾的地缘战略角色

对我国而言,不论两岸关系如何变化,解放军都一直是我国军事安全的威胁,即便在国际关系的互相牵引下,解放军在台海周遭的许多活动不一定是针对我国,但其行为确实已对我国造成相当的威胁。。甚至有部份观点认为在解放军兵力投射能力(海军以及火箭军)已经超过第一岛链的情形之下,我国是否还拥有不沈的航空母舰与第一岛链枢纽的战略地位?若是解放军与美军在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之间交火的同时,若国军能适时发挥战力,便能发挥“内线作战”的效果,配合外军对解放军做出更大的打击。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里的瓜达康纳尔岛争夺战中,早期美军并无控制瓜岛周遭的制海权,甚至无力对从腊包尔出发运补的“东京快车”进行拦截,但凭藉着掌控瓜岛机场,即便多次遭到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炮击,依然可以恢复航空战力,牵制联合舰队的行动,逐步确保美国海军舰队的优势。美军能获得最后的优势,关键在于始终控制着机场,持续保有对外投射兵力的能力(海空军)。因此如何在解放军第一波攻击后,仍能有效的保有作战能量便是关键。除了空中战力之外、岸基飞弹以及海军舰队的确保,甚至能与友邦进行战场资讯的分享,这也是近年来美国在战略的布局中,特别强调区域国家间的合作,期望整合盟邦的资源,分享资讯情资以期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综效,必能对解放军产生相当的威胁,进而与盟邦一同维护亚太安全。

林颖佑 博士

(国立中正大学战略暨国际事务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购物车

登入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