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与美中竞争

俄乌战争与美中竞争
吴荣泉大使(财团法人国策研究院文教基金会资深顾问)
根据本院办理相关座谈会所作之摘要及整理
 
 
俄乌战争远因:
 
争议土地原属俄罗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在俄罗斯帝国时期的行政归属同属小罗斯省,受列宁的少数民族政策指导,苏联早期在乌克兰推行「乌克兰化」,推广乌克兰语言,停止俄罗斯帝国的同化政策,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乌克兰民族意识。 1922年,苏联将卢干斯克、顿内次克等地区划分给乌克兰,1954年再将克里米亚划分给乌克兰,此乃乌克兰东部存在大量俄罗斯族原因。
 
乌克兰去俄罗斯化: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开始「去俄罗斯化」,以乌克兰西部为主的亲西方势力致力削弱东部俄罗斯文化及政治影响力,2004年「橙色革命」后,尤申科总统取消俄语广播和电视节目,压缩俄语中小学数量,同时提高政府人员录用的乌语门槛,使得2012年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颁布保证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2014年亚努科维奇被推翻后,新政府立即试图彻底抹杀俄语。 2021年5月泽伦斯基总统提交《原住民权利法案》,认为俄罗斯族不属于原住民。欧盟认为一个不具有政治边界的「泛俄罗斯民族」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构造,被用来破坏乌克兰主权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普丁拥抱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历史连结可回溯到九世纪,当时古代东斯拉夫人在基辅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此乃为何普丁时常称乌克兰与俄罗斯系出同源之历史。苏联解体前乌克兰因其庞大农业产业、重要的黑海港口及大量核武器与高端军工制造业,一直是苏联一个极重要的战略组成份子,与俄罗斯在能源和安全上存在密切关系。 2014年亲俄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政府在示威风潮下倒台,亲西方的基辅新政权对乌东亲俄地区武力相向,莫斯科认定这是西方国家制造的颜色革命,把乌克兰塑造成反俄前哨,政治学者库兹优(Taras Kuzio)认为,俄罗斯民族主义主张「大俄罗斯」,乌克兰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无权决定自身命运,普丁一切的作为都源自于这个意识形态,这也是今日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夏摩(John Mearsheimer)则认为,如果美国与欧洲盟邦把乌克兰当成与俄国的缓冲中立国,而非拉拢靠向北约并一心把乌克兰西方化,根本不会有这场战争。
 
俄国并吞克里米亚: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半岛成为乌克兰的一部份,引起岛上俄裔居民不满,1992年克岛宣布独立,嗣在俄国调解下成为乌克兰辖下的自治共和国,1997年俄乌两国签署相互尊重领土完整条约。 2013年乌克兰亲欧民众因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总统拒绝与欧盟签署经济合作协定而发动示威活动,其后亚努科维奇遭罢黜流亡俄罗斯。乌克兰东南部地区俄裔居民开始抗议基辅的新政权,俄军从那时开始介入,2014年克岛亲俄总理趁基辅临时政府情势混乱之际更发动公投成为俄国一部份,随后俄国正式并吞克岛。
 
西方国家一致谴责俄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呼吁「充分尊重和保护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要求「立即恢复和平和直接对话」;北约宣称将向乌克兰部署国际观察员以和平解决危机,并「谴责」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的决定;美国总统欧巴马呼吁俄罗斯将俄军撤回基地,不要干涉乌克兰其他地区的事务,并扬言将俄逐出八国集团;德国总理梅克尔指责俄罗斯违背了国际法,建议开启政治对话;加拿大更召回驻俄罗斯大使,随后在美国主导下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中国则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言称,乌克兰局势「事出有因」,联合国安理会发布决议造成对立,谴责了乌克兰武装冲突中针对平民的暴力活动,及反对单方面制裁俄国。
 
明斯克协议:
乌克兰与东部的顿内次克及卢干斯克人民共和国代表在2014年9月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订停火协议,乌克兰政府同意给予东南部两州的自治权,虽两州仍留在乌克兰领土内,惟两州地方政府仍多次表明不会放弃争取独立。 2015年德国、法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四国领导人续于明斯克签订的一系列落实2014年《明斯克协议》的文件,被称为明斯克协议II,以防止在乌克兰东部的武装冲突进一步升温,惟数年来并未有效执行,导致区域冲突不断。随着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俄国国会(杜马)通过了承认顿内次克和卢干斯克人民共和国的法案,并要求俄罗斯总统普丁即刻签署该法案。乌克兰外长称此举是对明斯克协议的重大破坏,普丁宣布承认两个分离地区为独立国家。
 
「北约东扩」问题:
苏联解体后的北约于2004年东扩至波海三国使得俄罗斯产生不安全感,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近年来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引起俄罗斯不满,2008年乌克兰正式申请加入北约,同年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作出决定,表示乌克兰将来会成为北约成员国,但具体时间未知。俄罗斯与中国在战争初期均称「北约东扩」是战争根源所在,长年保持中立的瑞典与芬兰以自身安全及俄乌战争为鉴,于本年5月申请加入北约,7月间与北约正式签署入约议定书,原本反对之土耳其最后也改变态度,俄国则声称与瑞、芬两国并无领土纷争,故并不反对,但如果北约在该两国部署军队和军事基础设施则将予以反制,目前正按照程序俟各成员国批准后正式生效。
 
克里米亚现况:
克里米亚的居民大约有200万人(台北市约为260万),根据最新统计,58%为俄罗斯人,24%为乌克兰人,12%为克里米亚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在1944年时曾被史达林集体流放到中亚与西伯利亚,一直到1991年苏联瓦解后,才陆续回到克里米亚。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但多数居民说俄语。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克里米亚,境内多数居民的政治立场也比较倾向支持俄罗斯,希望脱离乌克兰而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克里米亚有自己的国会,但是总理的任命必须经过乌克兰总统的同意,过去10年克里米亚议会由亲俄的前总统亚努科维奇领导的「地区党」所把持。本年2月支持俄罗斯的武装份子占领克里米亚议会,并片面宣布由俄罗斯团结党领袖阿克瑟诺夫担任克里米亚总理,俄罗斯团结党主张乌克兰应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俄乌战争发生前情势:
2021年3月开始,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签署夺回顿巴斯地区的总统令,同时乌军加强在前线的兵力部署,并开始频繁与乌东武装交火,同年底俄罗斯于俄乌边境屯兵超过10万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一次军事动员。同年5月,乌克兰总统向最高拉达提交《原住民权利法案》,认为俄罗斯族不属于原住民。俄罗斯则宣称,乌克兰在文化和历史上基本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普丁更发表文章阐述了两国历史渊源,批评该法案并指出乌克兰倒向西方后果严重。 2022年1月,在德法俄乌「诺曼第模式」四方会谈首脑政治顾问会议召开,乌克兰最高拉达撤回一项《关于过渡期的国家政策》方案,试图释放缓和气氛。 2月间俄罗斯宣布承认顿内次克人民共和国和卢干斯克人民共和国,并分别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协议,俄军「维和部队」进入顿巴斯协助抵御乌军,并开始于俄乌边界集结部队入侵乌国。
 
普丁颠覆乌克兰情报网失灵:
俄罗斯长期支持乌克兰亲俄政治人物,以2010至2014年担任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为代表,据西方媒体报导,普丁花费巨额经费渗透乌克兰各界,除透过情报系统收买乌克兰反对力量外,甚至发展成立影子政府(Puppet Regime),俄国情报系统告诉普丁届时乌克兰群众将夹道欢迎俄军,这一切在发动亲乌战争后立见真章,甚至有媒体指称俄国颠覆乌国经费遭侵吞。美国政府解密了一份文件显示,普丁认为在乌克兰战事上受到其下属官员的误导跟蒙蔽,犯下了战略错误,现在跟他的军方将领关系胶着紧张。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的对外情报部门主管贝赛达(Sergey Besed)据说已遭软禁,其副手博柳克(Anatoly Bolyukh)也被逮捕,认为此迹象显示俄罗斯总统普丁试图将入侵乌克兰战事停滞归咎于情报安全机构。战事发生后普丁可能遭到幕僚误导,未能全盘掌握乌俄战事实际状况,因为幕僚害怕普丁动怒和处罚,不敢回报战争的真相。
 
俄乌战争进展:
 
俄乌开战前迹象:
俄罗斯多次否认入侵乌克兰,而是要透过「特殊军事行动」试图「解除基辅的武装」、清除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并阻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扩张,还称俄国目标不是占领土地。但乌克兰人称普丁战前表示:「乌克兰不只是我们的邻国,而是我国历史、文化与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住在西南方昔日俄国土地上的人们,都自称是俄罗斯人和东正教徒。」,无疑说明他的目标就是征服乌克兰,并抹灭他们千年来的民族认同。
 
泽伦斯基坚守岗位:
俄军开始轰炸基辅,居民蜷缩于地铁站寻找掩护或是准备逃亡的同时,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于战争第3天一早在基辅市中心一栋地标建物前拿手机自拍录影,他微笑表示:「早安,乌克兰人民。我在这里。」并陆续发表夜间演说来团结全国,他的战斗迷彩服、稀疏胡渣、不拘小节但坚定的说话风格成为乌克兰的抵抗象征。此后泽伦斯基运用视讯,跟美国国会谈美国民权领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跟德国联邦议院(Bundestag)谈柏林围墙。他的面容出现在布拉格街头、葛莱美奖,以及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以符合当地国情且感性的言词,要求现场欢呼的群众「证明自由永远会胜利」,获得什深认同与支持。
 
第一阶段战况惨烈:
俄罗斯2月24日动员20万大军兵分五路入侵乌国,25日首批俄军攻入乌克兰首都基辅(Kyiv)附近,双方在基辅外围展开巷战,并扩及第二大城哈尔基夫(Kharkiv)、港都马里乌波尔(Mariupol)及西部大城利维夫(Lviv)附近的军事设施。 3月2日,俄军攻占乌克兰南部重要战略城市赫尔松,成为开战以来俄军攻占的首个主要城市。俄军原本预料迅速取得基辅,推倒泽连斯基政府,但在事前准备不足、后勤供给与各军配合都乏力的情况下,3月底俄军退出基辅一线、集中攻打乌克兰东部顿巴斯(Donbas)地区。双方于2月28日双方展开首轮谈判,陆续于3月3日、7日、10日14日及29日分别进行共五轮谈判,由于双方条件悬殊,并无结果,迄六月底为止已有超过600万乌克兰难民陆续涌入邻国,但俄军低估乌国实力并完全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第二阶段战事胶着:
俄罗斯从4月开始把兵力调配到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和乌克兰南部沿岸,并加紧围攻乌克兰南部沿岸大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企图全面控制顿巴斯地区和乌克兰南部地区,数月间俄军凭着传统炮火的质量和数量上的优势,在乌东卢甘斯克(Lugansk)、顿涅茨克(Donetsk)两州缓缓推进,先攻下顿涅茨克亚速海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最终以夺得卢甘斯克全境,并兵分两路侵入顿涅茨克乌均控制的领域。 4月14日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飞弹巡洋舰遭乌克兰以飞弹击沉,导致整个情势大变,普丁乃加强火力猛攻乌克兰,但缺乏兵员、飞机、及精确导炸弹,仅能使用冷战时期大量生产的远程火炮,虽几乎摧毁北顿涅茨克和卢比日内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但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乌克兰也蒙受了严重的损失。
 
亚速钢铁厂战役
马立波的地位重要,成为俄军首要目标,4月中旬马里乌波尔市区遭俄军占领,乌军亚速旅以及第36海军陆战队共数千战士,坚守在亚速钢厂的庞大地下掩体内凭险顽抗。俄军数度进攻仍未拿下,成为西方瞩目乌国抗俄指标战役,直至5月初乌克兰最高统帅部要求亚速营停止抵抗投降,历时82天的马里乌波尔围城战结束,莫斯科拒绝乌克兰的换俘提议,但承诺会依据日内瓦公约来对待亚速钢铁厂的战俘。 7月29日一座战俘监狱爆炸起火,数十名亚速钢铁厂昔日守军死在亲俄分离主义者的监控下。基辅形容这是莫斯科下令发动的战争罪行,莫斯科则宣称是乌克兰飞弹击中监狱,但未解释为何亲俄守卫没人受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杰尼斯·普希林随后宣称未来将拆除亚速钢铁厂。
 
第三阶段乌克兰反攻:
乌克兰7月初开始部署美国供应的先进火箭─M142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M142 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海马士),锁定俄占领区的桥梁、铁路、指挥所、及弹药库攻击,成功阻碍俄军的攻势,并不断袭击对方后勤部队,故不但夺回黑海西缘的蛇岛,又在顿涅茨克抵住了俄军的猛烈攻势。从9月中旬起,乌军一方面在南部赫尔松反攻,牵制俄军精锐行动,另方面则在东北哈尔科夫收复数千平方公里土地,并中断俄方对顿涅茨克北线的补给,乌军在卢甘斯克的成功的反攻导致俄军弃守大片乌国领土。乌克兰军队陆续收复如赫尔松与顿内茨克(Donetsk)、卢甘斯克(Luhansk)、及扎波罗热(Zaporizhzhia)重要战略城镇,11月再夺回赫尔松。
 
两国伤亡情形:
乌克兰军方11月初公布的资料显示,俄军入侵乌克兰以来,俄军已有超过7万4000士兵阵亡,另1402名军官阵亡,其中包括10名将领,而且耗损大量军事装备武器及后勤装备,乌军共摧毁俄方2734辆战车、5552辆装甲战斗车辆、1755个火炮系统、390个多管火箭发射系统、198个防空系统、277架战机、258架直升机、1442架战术级无人机、397枚巡弋飞弹、16艘军舰、4162辆卡车,以及155项特殊设备;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9月底受访时坦言,约有超过1万500名乌军战死。俄罗斯国防部长萧依古9月下旬曾坦承俄军已有约6000人阵亡,另指乌军死亡人数比俄方高出10倍,共有61207名乌克兰士兵丧生。
 
第四阶段攻击乌国能源设施:
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失利,乃改变战略以飞弹跟无人机攻击乌克兰供电设施,曾经一日内向乌克兰境内发射约70枚巡弋飞弹并动用攻击无人机,10月以来乌克兰已有超过200处供电设施受袭,超过三成供电能力受损,全国各地也进入了不同程度的限电管制之中猛攻乌国能源设施。包括首都基辅在内,不少城市都已经被断水断电,几乎所有人每天都得经历4到12小时断电。如果俄方攻势持续,没有能源的寒冬将会是乌克兰人战斗意志的一大考验。而在乌克兰经济活动渐有恢复之际,俄方的「能源战」将变成尝试拖垮乌克兰经济的「经济战」,俄罗斯改打「能源战」的目的就是要让乌克兰民众,在寒冬中无电可用,借此打击他们的意志。
 
西方国家援助情形:
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后,西方国家由原来不介入到积极援助,迄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超过五十个国家直接对乌克兰提供武器,或间接提供各种各样的军备及其他经济援助,从最初的防御性武器到现在杀伤力越来越大的重武器,对乌克兰抵御侵略者以重大支持,也导致战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美国迄今已经宣布二十轮超过五百亿美元援助(包括经济援助),迄10月底为止,各国共提供乌国价值超过一千亿美元以上军援。拜登总统11月中另向国会提出对乌国一笔高达377亿美元的援助,瑞典政府也于同时间允诺三亿美元的军援。目前欧美国家正积极向乌克兰提供防空系统电网维修的人力和零件。
 
美援武器关键角色:
乌克兰从一开始辛苦的坚守阵地,到后期转守为攻,甚至接连打出漂亮的胜仗,背后跟美国的援助有密不可分关系。美国暗中的情报与通讯支援,直接无偿投入武器,更是乌克兰战局由衰转盛的关键,美国从一开始短距离的防卫武器,到后期开始军援长距离的攻击性火力,更是大幅重挫俄国的军力。以标枪飞弹而言有效射程2.5公里,刺针飞弹则是4.8公里,接着投入战场的M777榴弹炮,则达到40公里,最后是海马斯多管火箭,即便射程受到限制仍然达到70公里,已经能有效摧毁俄军要塞阵地。而这样的滚动式军援,最大原因还是因为乌克兰是陆路国家,与盟国接壤范围绵长,可以随着战事推进,及时输入符合战场现况的有效武器。而无人机战术也在此发挥的淋漓尽致,使用无人机担纲前进观测,校准炮兵弹着点,或是察打一体的空中打击,美国提供大量的弹簧刀无人机,就是关键杀手。美国国防部长奥斯丁称:「我们想要看到俄罗斯被削弱,俄罗斯已经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军事能力以及部队,我们想要看到俄罗斯,无力再快速重建军力。」
 
中国对俄乌战争的立场:
俄乌战争爆发前夕,普丁与另外22位领导人出席北京冬奥会,并与中国签署了多项合作计画等,除每年向中国供应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并合作建构新的金融体系。中国外交部召开记者会宣称不认同俄乌局势为俄罗斯「入侵」的说法,并未正面回应中方会否谴责俄罗斯或敦促俄罗斯让步问题,仅强调不会主动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并否认「俄罗斯有中国背后支援才行动」的指控。中国同时发表五点立场,认为北约连续五轮东扩,俄国安全诉求理应得到重视与解决,乌克兰不应沦为大国对抗的前沿,并主张由联合国安理会解决乌克兰问题。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于11月14日通过决议,要求俄国对违反国际法行为负责,并向乌克兰支付战争期间所造成之人员与财产损失时投下反对票。中国也没有参与对俄罗斯的大规模制裁。另11月间中国曾连署G20集团要求莫斯科无条件撤军的共同声明,亦始终未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亦不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独立。
 
对欧洲能源的影响:
欧盟国家配合美国对俄国施加经济制裁,减少或停止进口俄国天然气和石油,俄国也以能源作为武器,对力挺乌克兰的国家减少能源供应。欧元区能源价格涨幅在10月冲上41.9%,整体通膨率升至10.7%,创下1997年汇整数据以来的新高。欧洲33国10月份能源价格较一年前每户家庭天然气帐单平均涨111%,电费也涨69%。能源价格搅动物价上涨,欧盟统计局(Eurostat)估计全年欧盟通膨率高达9.3%,欧元区则是8.5%,都是史上罕见。俄乌战争凸显标榜人权民主的欧盟在经济上高度依赖军事霸权独裁的俄国的窘境,德国执意建造北溪2号天然气管线入欧,反映欧盟对自身外交能力太自满、对经济风险太轻忽的政策盲点。俄乌开战半年多来欧盟致力脱离对俄国天然气的依赖从40%降到8%。随着冬季到来,欧盟国家加强其他能源开发及转移天然气进口来源,准备多年来首次在没有俄国充足天然气供暖的情况下度过寒冬,莫斯科则冀望各国对俄乌战争的立场因冰雪严寒带来的困境而出现裂痕。乌克兰战争正在鼓励和加速欧洲的能源转型,以及欧洲远离俄罗斯能源的多元化进程。
 
 
俄乌战争对国际秩序影响:
 
全球三分天下
局面战事经历数月及多场国际会议后,是美国和其他先进民主国家、中国和其他极权国家各为两大阵营,而印度等许多未选边站的国家则属于穿梭于前述两阵营间的第三个阵营。针对联合国决议呼吁俄罗斯撤出乌克兰案,193个国家中虽有141个国家投票支持,但反对或弃权包括中国及印度等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国家人口合计却占全球50%以上。 G20集团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也是反应分歧,美、英、日、澳等十国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但中国、印度、巴西及墨西哥等十国未跟进。由于战争型态的多元化,能源与粮食的短缺,以至于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以及美元与人民币地位的消长等因素,加上相关国加级国际组织也纷纷祭出、金融运输、军事、及体育等各方面制裁,目前当前这正在悄然孕育的美欧、中俄与亚非拉等新的世界三分格局。
 
改变国际金融版图
美国于战争爆发后随即冻结俄罗斯美元外汇并将其踢出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为中介的国际汇兑系统,全面封锁俄国国有开发银行(VEB)与军方银行两大金融机构,断绝俄罗斯政府与欧美金融体系联系,使其无法获得西方资金或交易新债。美国更进一步冻结包含俄罗斯最大的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和规模第二大的俄罗斯外贸银行(VTB Bank)在内五家银行的资产,以及与美国的金融联系。美国财政部也全面禁止美国人民与俄罗斯央行、主权基金、俄罗斯财政部等单位进行交易。欧盟国家后续跟进美国制裁,连中立国的瑞士也放弃中立身分,加入各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普丁及其他俄国人士在瑞士的资产。中国和俄罗斯领导的上海合作组织(SCO)9月中旬在乌兹别克峰会中达成一项重大共识,同意在成员国间贸易增加本国货币的使用,逐步扩大本国货币在相互结算份额当中的比例,企图 加速「去美元化」。另印度已经在与俄罗斯的贸易中使用非美元货币,而伊朗由于西方制裁也长期陷入经济孤立。将鼓励受影响国家加速远离美元交易和SWIFT系统,进而转向俄罗斯研发的SPFS系统和中国建立的CIPS系统,又或是比特币等非传统货币、央行发行的数位货币。
 
打乱国际贸易秩序:
新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三年来导致全球供应链断链,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着手建设更独立的供应链,使国际经贸朝向去全球化方向发展。俄乌战争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强力手段试图切断俄罗斯经济、金融与全球商业的联系、拜登政府对中国的警告又诱使西方企业将中国列入营运风险考量中等。本年4月美国提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构思,力倡美国及其盟友重组供应链,把贸易往来限制在支持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圈子里,减少向有地缘政治担忧的国家采购关键商品,使世界将形成多个区域圈圈,圈内相互关联,圈外互不相关联。
 
加速去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分裂成三个阵营后,各国思索金融环境去美元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今后全球政经结构恐不再强调共同发展,各国将愈发偏向强调主权,较少在制度上合作,导致未来经济发展的无效率化,诸如新冠疫情、气候变迁、核武扩散、区域安全等攸关人类生存的重大议题,也将陷入胶着而无解。俄乌战争不单是一场地缘政治冲突,更是改变全球政经发展的重要关键事件,更让全球化式微。不过,即使新冠疫情与俄乌战争使美国与盟友惊觉,现有生活条件有一大部分建立在「制造看中国、资源靠俄国」基础上,遂有供应链适度去中化、能源加速去俄化的念头,但美、欧日益恶化的通膨与其动摇政治人物政治资本的力道,都证明了去全球化的代价甚大,因此,预料短期内去全球化仍会有其限度。
 
欧盟更重视台湾:
欧洲国家因俄乌与台海之比拟,反俄国乃对台更支持,更了解到台湾在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年来各国国会议员及高层官员访台络绎于途。欧洲议会副议长毕尔7月19日率团访台,伊抵达机场致词时称,欧洲不会漠视中国施加给台湾的压力,欧盟将适时伸出援手,台湾不会是下一个香港。 2021年10月欧洲议会通过第一份「欧盟-台湾政治关系与合作」报告推手之一之瑞典籍的欧洲议会议员魏莫斯(Charlie Weimers) 4月间率领瑞典国会「台湾-瑞典国会议员协会」访问团来台访问,另法国参议院外交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葛里欧率领的国会友台小组访问团及斯洛伐克派出跨党派访问团也相继来访。再加上7月19日才来访的欧洲议会副议长毕尔(Nicola Beer)等,充分凸显俄乌战争导致欧洲对台湾议题关注度不断提升,自2020年捷克参院议长维特齐不顾北京强烈反对率团访问台湾以来,欧洲议员访台日渐趋于常态化。此外,欧洲议会与美国、欧洲地区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日本等29国跨党派国会议员于2020年6月所组成「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该联盟于本年11月初首度正式组团访台,其成员国包含德国、捷克、荷兰、英国、比利时、乌克兰和科索沃。另欧洲跨国议员代表团由共同主席、欧洲议会对中国关系代表团团长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因率团访台而遭北京列入制裁黑名单。

 

 

购物车

登入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