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及共军围台军演对台湾防卫的启示

俄乌战争及共军围台军演对台湾防卫的启示
  马振坤 (国防大学政战学院中共军事事务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壹、 前言
 
俄乌战争爆发近8个月,由于普丁误判俄乌两军战力,更低估西方国家支持乌国力道,导致无法夺占乌北部地区及首都基辅,转而集中兵力巩固已占领之乌东及乌南四省;近月来乌军大举反攻,迫使普丁征召30万名后备军人入伍、仓促举办公投兼并乌东乌南4省、并威胁使用核武。日前连结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本土之克赤大桥遭攻击损毁,更彰显俄国无力保卫占领区,故普丁已陷入动用战术核武与西方国家全面冲突,或放弃乌东乌南地区以结束战争之困境。
习近平眼见普丁陷入战场泥沼,必然更犹豫以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另俄军的表现也让其更不信任解放军之战力,短期内不致贸然对台动武,现阶段续将聚焦建军。虽共军借斐洛西议长访台进行围台军演,压缩台湾海空防御纵深,但军演甫结束即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再拉回到和平统一基调,显示围台军演旨在以武遏独,而非进行武统准备。随着俄乌战争升级为核战之风险升高,中共料将聚焦增强作战实力以武遏独,并将反制美台军事合作,衡诸台海情势发展,台湾应有防卫之道。
 
 
贰、 俄乌战争对国军、共军之启发
 
俄乌战争是观察一场实力不对称军事冲突之绝佳案例,对于共军侵台或国军防卫作战均系参考典范。
 
一、 战争典范转变
俄军在首波攻击中以远距精准打击手段发射百枚导弹,并未达到摧毁乌军防空能力及瘫痪战场指管情侦监系统目标,反而乌军采取以城镇战为主的不对称作战手段,运用了北约援助的小型机动防空飞弹、反装甲飞弹、以及无人机对俄军进行视距内作精准打击,有效消耗俄军战力。俄乌战争清楚显示,不对称作战结合城镇战与视距内精准打击,乃小国反击强国侵略最有效作战模式。
二、 军事介入定义改变
美国及北约国家虽未派兵参战,但提供乌克兰全方位军事援助,以精良武器装备、情监侦系统、及电磁作战及资讯等提升乌国有形及无形战力,西方国家的军援改变传统对军事介入之定义。国军及共军均了解,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国军必须独立作战,共军则须面对以美国为首之西方国家可能提供国军战场必要的C2ISR支援及电磁等武器装备参战。
三、 战术核武吓阻效果明显
俄军拥有绝对的战术核武优势,此乃北约不直接派兵参战以避免战争升级之主要考量,展现其战略层级的核吓阻效果,俄军战术核武优势必然会导致共军重新评估发展战术核武之可行性。
 
 
参、 俄乌战争对共军建军与攻台之影响
 
共军总结俄乌战争经验后,可能以下列方式建军,并相应调整攻台行动,以避免重蹈俄军覆辙:
 
一、 发展战术核武
共军发展战术核武并不违反中共所谓维持最低核吓阻政策,亦不会牴触其在国际上支持核不扩散立场,却能达到一定程度之战略层级核吓阻效果。共军发展战术核武可用在对台军事行动之反介入作战,以对美国造成战略层级核吓阻效果,却无升级成中美全面核对抗之风险,并将是否升级为核冲突之决策困境丢给美方。
 
二、 增加短中程导弹数量
共军可能会增加短中程导弹数量,以确保远距精准打击之有效性。俄乌战争经验显示,以导弹进行视距外精准打击之有效性未如预期,共军必重新评估各项作战方案,增加导弹储存数量,以各类短中程导弹进行饱和式打击作为对台首波攻击手段,以实现首波摧毁效果。
 
三、 扩编特战部队规模
俄乌战争经验显示,城镇战为防御方消耗攻击方战力之有效作战模式,而特战部队较能适应城镇战需求,台湾西部走廊高度城镇化,因应国军有效之城镇防御战术,共军可能扩编其特战部队数量,期能作为登岛后进行城镇战之主力。
 
四、 强化无人机战力
有鉴于俄乌战争及亚美尼亚与亚塞拜然战争之经验,无人机能够执行战斗和战术精准打击任务,已成为现代化战场之常规武器,因此共军可能增加无人机数量,并提升无人机侦察打击一体精准性能。在登岛初期阶段重型武器尚未就位前,利用大量近岸舰载战术无人机及攻台部队所携带之小型游弹式无人机,提供地面部队必要之火力支援,以对国军重型坦克、火炮等进行视距内精准打击。
 
 
肆、 共军围台军演之战略意涵
共军八月初于斐洛西议长访台后,举行大规模围台军演,将机舰前推至台湾周边海空域,其战略意涵如下:
 
一、 在台湾周边海空域建立新军事常态
共军借围台军演,集结大批机舰越过海峡中线逼近台湾周边海空域,除借此否定海峡中线的存在外,亦试图建立台海军事新常态,加强以武遏独及美台军事合作力度。
 
二、 在台湾海峡建立海空航行新规则
共军藉由机舰频繁进出台湾本岛两侧,逐步改变台海航行规则,主张外国军机舰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台海,以实现其将台湾海峡内海化之目的,今后外国军机舰进入台海面临之安全威胁程度必将升高。
 
三、 压缩台湾防御纵深及缩减早期预警时间
共军机舰在台湾周边海空域之活动,除将严重压缩国军海空防御纵深及早期预警时间外,今后国共两军机舰以更高的频率及更近的距离对峙,出现非意图性冲突之可能性大幅增加。
 
四、 消耗台湾反制措施之硬体装备寿期
共军机舰在台湾周边海空域活动,将缩短国军装备寿期,包括防空雷达系统、飞弹系统、海空主战载台系统等,形成国军战力空窗期,及兵力整建计画外之武器装备采购需求,大幅增加我国防财政负担。
 
五、 麻痹台湾民众忧患意识
共军在台湾周边的活动,初期会引发台湾民众之忧患意识,但久而久之会出现温水煮青蛙现象而逐渐麻痹,不利台湾之整体防卫。
 
 
伍、 对台湾建军之启示
对国军而言,俄乌战争及共军围台军演俱为可贵之建军经验,除可验证国军防卫作战想定外,亦可检视各式武器装备之适用性:
 
一、 国军必须建构不对称作战能力,以有效进行防卫战
国军未来进行防御作战时,可借镜乌军采取之不对称作战模式,应尽速采购各式性能精准火箭炮弹及各项视距内精准打击防空、反装甲系统,包括单兵携带高度机动性之小型防空飞弹、反装甲飞弹、以及无人机等装备。目前国军尚未拥有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尤其是游弹式小型无人机更能提升新型常规作战能量。
城镇战可有效消耗敌军战力,国军陆军部队应着重城镇战训练,作战单位编制亦应针对城镇作战需求朝「小型化、高机动、可独立战斗」之方向调整。另考量台湾的地理环境,不可能如同乌克兰般地顺利获得外国军事装备援助,因此必须储存充足之弹药,以便在遭受封锁情况下能遂行防卫作战。
二、 国军必须维持先进基本战力
共军除全面犯台战争外,亦可能在外离岛和台湾周边海空域爆发局部冲突,及以机舰迫近台湾领海领空外缘进行实质封锁等灰区行动。国军须具备能够执行对称作战任务之先进基本战力,始能有效应对共军不同型态之威胁。另国军必须在台湾东北侧最接近冲绳美军基地方向建立一条安全走廊,一方面使各国军援物资能够顺利运抵,另一方面也可免去各国顾虑强行突破共军海空封锁可能导致与共军直接爆发冲突之疑虑,并确保国际社会持续对台提供军事援助。
三、 强化后备战力是持续国军防卫作战所必须
俄乌战争证明后备战力是支撑常备部队遂行本土防卫作战不可或缺,缘以常备部队在第一线接敌,战损必然严重,必须要有足够的后备军人补充战损,更要有后备部队担负第二线守备之战斗任务。俄乌战争已证明在城镇战时,常备部队与后备部队交互掩护消耗敌军战力为最有效之防卫作战方式。
国军已着手改革后备战力,包括成立全民防卫动员署以提升主管机关层级、改革教召制度以增加后备军人训练成效、汰换后备旅装备以强化后备部队战力等,目前正研议恢复征兵制,能否有效增强后备战力,仍待时间验证。
四、 台湾需要的是坚实的民防而非民兵
曾有美国学者主张应训练台湾民众成为民兵,并在各地警察派出所放置刺针飞弹,对登陆共军发动遍地烽火式袭击,近日更有某企业家欲捐资训练大量民间神枪手之举,一时民兵议题成为热议。
国军常备部队担负整体防卫作战任务,后备部队负责地方守备任务,当务之急者为如何持续强化战力,由民间团体从事民兵组训,不符现行法律规范,除无法取得训练所需枪械弹药外,更缺乏靶场及合格教官等软硬体设施。中东及非洲等战乱地区民兵散居各地,缺乏中央领导,未能有效整合战力,反观乌克兰在抵抗俄军时,其国土防卫部队类似我国后备部队,拥有常规组织编制、指挥体系和武器装备,始能和正规部队协同发挥战力。
 
我当前之急乃如何强化民防能量,俾能在战时保护民众生命财产,维持社会秩序,确保基础设施遭受破坏后能够迅速修复之能量,确保、食物、燃料、与医疗用品等民生重要物资之持续供应,及急救医疗照护之能量,以避免在战火蹂躏下出现人道危机。

 

购物车

登入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