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NATO、美俄峰会与台湾战略定位」视讯座谈会办理情形

国策研究院「G7NATO、美俄峰会与台湾战略定位」视讯座谈会办理情形                  

国策研究院主办之G7NATO、美俄峰会与台湾战略定位」视讯座谈会如期于本(6)月17日顺利举行完毕,第一场次以「G7NATO、美俄峰会与国际新局」为题,由本院董事长兼院长田弘茂担任主持人,分别由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董立文就「G7峰会抗中联盟」;国防安全研究院军事战略暨产业所长苏紫云就「NATO峰会观察」;台湾智库咨询委员张国城就「美俄峰会与美俄中关系」;及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就「三大峰会后的国际新局」为题分别引言,并由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蔡适应委员与谈。

第二场次以「台湾战略定位与两岸关系」为主题,由本院执行长郭育仁主持,分别由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范世平就「三大峰会与印太局势」;台湾世代教育基金会执行长陈冠廷就「美中关系的再调整」;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洪耀南就「新局下的台湾战略定位」;及国防大学中共军事事务研究所所长马振坤就「共军动态与台湾安全角色」等为题分别引言,并由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员会罗致政委员担任与谈。座谈会吸引各界人士近百人在线参与,并透过网络直播,吸引甚多网友参与,视讯座谈会过程顺利,结果圆满。

主持人田弘茂院长致词:

各位来宾、媒体先进、引言人及与谈人大家早安:

   正当全国人民及朝野各界都正在密切关注新冠病毒疫情之际,连日来在欧洲召开的各项多边与双边国际会议,对未来美中关系,两岸情势,以及我国和美日关系均有重大的影响。尽管疫情严峻,本院认为今天的主题值得讨论,乃召开在线座谈会。

   拜登总统本年元月就任后,大部份精力都集中在处理内政问题,例如成立内阁及国安高层人事任命,控制新冠病毒疫情的扩散,规划今后经济社会及国防安全政策方案,提出预算案,并对涉及外交及国防军事安全事务,进行先期布署。拜登总统从六月九日到十六日,赴欧洲参加或主导G7NATO,并与英国首相及皇室互动,维持传统美英亲密邦谊,并与欧盟执委会主席及欧洲理事会主席进行双边会谈,昨(十六)日更在日内瓦和俄国总统普丁进行高峰会。

   拜登与世界重要工业化民主国家领袖及俄国总统,就当前国际性及若干区域性重大议题,初步交流意见,互相摸底,落实他竞选期间所主张,要重新恢复国际多边主义机制及促成民主国家结盟政策。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会国家或多或少都把中国视为不友好的竞争对手,对国际秩序具有威胁性的新兴强权。

   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在G7NATO会议公报中内容含有:与会国家对两岸地区和平与稳定共同关注,将两岸关系位阶提升到最高阶层的国际会议。因此,台湾安全议题完全国际化,美国和日本在幕后及会议过程中均积极协助促成国际社会对两岸和平与安全的关注。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董立文:「G7峰会抗中联盟」

   本次 G7 峰会除七大工业国领袖外,尚邀请澳洲总理莫里森、韩国总统文在寅、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及世卫总干事谭德塞等,甚具意义。联合公报最重要之处乃G7 国家重新确立国际规范与民主自由原则,厘清未来全球议题的内容、方向与路径图,拜登总统外交的合纵连横策略成型。

   会前有报导指出,各方幕后对公报措辞曾作激烈争论,其中以对设立专责小组「充实与北京旗舰项目相媲美的基础设施项目提案」的讨论为甚,吾人可以反面解读,意即除了运用 B3W 计划来对抗中共一带一路倡议的争议之外,其余议题 G7 国家抗中的共识很高。

   中国驻英国使馆随后在官网回应,指责七国在新疆、香港与台湾问题上「对中方进行蓄意诬蔑」,另称各国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有「昭然若揭」的政治目的。《环球时报》则发表评论称,此乃西方大国最有系统指摘中国以及干涉中国事务的集会。

   此次G7峰会最重要的意义是全球民主国家的协调行动,就中国问题而言,G7 也确认了处理中国关系的三项层面,分别为合作、竞争与对抗。另拜登主张召开「全球民主峰会」,与英国首相琼森曾经主张召开「民主十国」会议,呼应琼森在全球贸易改革、技术进步等领域,并以此来围堵中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

国防安全研究院军事战略暨产业所长苏紫云:「NATO峰会观察」

   本届G7会议首次将中国定位为「国际秩序的系统性挑战」,显示北约安全防卫的重新定调,指称中国具有「国家野心与过份自信行为」,直接点出中国违反人权、重起调查新冠病毒、中国违反市场公平、中共军事扩张及操弄假讯息等非传统领域等五项指控。

   峰会也提出「百日任务(100 days Mission)」,缩短疫苗开发与应用时程,整合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科学界与生技产业,在确保安全有效条件下,应对新兴的生化战威胁,值得我国产疫苗后续开发与生产之参考,可谓中共年来战狼外交促成西方国家大团结。

台湾智库咨询委员张国城:「美俄峰会与美俄中关系」:

   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首度举行高峰会,两大国元首次碰面,特别在关系相对不佳的的气氛下进行格外引人注目。俄罗斯作为强权,深盼美国将其视为对手,以免遭到边缘化,另盼美国约束北约会员国不要介入俄国与乌克兰的关系,因为俄国深切了解,克里米亚非台湾,乌克兰非中国,非攸关美国重大国家利益。

   两国元首会晤另一意义乃相互宣示基本立场与政策底线,俄国盼美中持续对抗,以便从中取利,但又不希望双方开战,其实俄国甚至可以支持南海国际自由航行,不会为中国而与美国为敌,故普丁进可攻、退可守。

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G7和北约峰会:会中和会后的美中竞逐」

    G7NATO连续两场峰会结果显示美中两强竞逐格局已定,「美国重返」西方世界已有小成,拜登在凝聚日本和澳洲两大核心盟邦后,已将其余西方盟友暂时统合在「价值观外交」的旗帜之下。但拜登在统合北约方面则成效稍逊,仅将中国设定为远程的系统竞争者,而非近程的地缘战略威胁,然已经堪称突破。

   G7博弈过程中,日本和澳洲在对中国议题方面扮演关键性角色,G7峰会之前两天举办的日本澳洲外长与防长的2+2会谈甚具突破性,就北京关切的台湾海峡、人权、香港、新疆等议题尽皆严重关切,并强硬指出:「我们强调台湾海峡双方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和平解决两岸事务」 ("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encourage the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ross-Strait issues. ")

   北约峰会会员较G7更多,利益不一致性更为明显,欧洲性也相对强烈,自然统合难度更高,最后公报呈现的对中国强硬程度也明显遭到稀释,北约拥有 30个会员国,其辐射出去的「和平伙伴关系」 (Partnership for Peace)等效益有差距,重点在于其欧洲性以及和东亚的距离遥远,故没有过度着墨与中国之价值差异,不强求过度突出中国,而将中国定义成次一级的「功能性问题」 (functional problem)

   美国拜登政府的合纵西方以「从世界走向中国」的战略,如今已有小成。日澳挤兑 G7,对欧盟四国请君入瓮成功。展望未来,拜登宣传多时的「民主峰会」 (Summit of Democracy)究竟哪些国家能够获邀参加?多民主才算够民主?邀请太多国家,则同构型和凝聚力差,恐沦为大拜拜;邀请太少国家,则恐怕反而将未受邀者推向中国一边,恐费思量。  

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蔡适应委员与谈:

   韩国文在寅总统立场一向亲中,月前访美后韩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获邀参加本届G7峰会,显然已挑脱「四小龙」格局。西方国家凝聚中国威胁共识,突显中国先前对拜登将采对中较友善政策之误判,是否延续战狼外交,由年底前举行之20国峰会可见端倪。

  两岸议题已经国际化,过去中国与外国建交公报均将台海定位为内政问题,今后将改观。盼美国在亚太地区能形成抗中之多边军事同盟,非仅双边同盟。我应运用台海议题国际化浪潮推展对外关系,另应加强执行新南向政策,加强与东盟国家形成安全伙伴关系。

苏紫云所长评论:俄国最大威胁乃NATO及中国,川普避免俄国倒向中国,中国潜舰如进入北极圈将可虽短攻击美国十五分钟时间,中国伸手北极更另俄国不安。

张国城咨询委员评论:韩国对月初美国参议员搭乘军机从韩国起飞来台甚有顾忌,国内媒体有甚多评论,缘以美国在韩尚有2.6万驻军,深恐遭卷入台海冲突。各国对中态度强硬,韩国有口难言,因其对北韩政策受到中国牵制,历届六方会谈证明韩国都成为北韩的外交筹码。

田弘茂院长评论:蔡适应委员甚具国际观,俄国国会中有部分议员对我友好,如能加强对俄国国会外交,成效可期;尽管韩国顾忌中国,本院过去几年来与韩国智库进行甚为密切之交流,建构2轨甚至1.5轨关系,广结善缘;另过去曾办理亚太地区智库高峰会,也将继续加强与美国民主基金会之联系。

本院执行长郭育仁主持「台湾战略定位与两岸关系」场次:

   拜登总统上任以来一连串的外交作为在中共七月一日百年党庆前充分发挥其时效功能,G7提到重新调查病毒、台海议题、中国非市场经济干扰国际市场作为及民主人权;NATO指出中国乃系统性威胁;及美俄峰会恢复互派使节等大部分结论均系针对中国而来,尤其台海国际化乃中国梦魇。G7首度提到台湾,凸显我国战略地位之重要性,将来美国是否在太平洋设立快速打击部队颇受关注。美国已摆开战略架势,美中外长对话及日本国内选举的动向将主导后续区域局势及整体国际情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范世平:「三大峰会与印太局势」

   拜登总统上任半年来娴熟的外交手腕从美日峰会直至最近欧洲之行充分展现,尤其对中国强硬态度较前任川普有过之而无不及,实质上结合盟友将中国之威胁具体化。中共对美国参议员搭军机来台访问并无重大反弹,显示习近平在国内的困境,日本菅义伟首相亦展现一连串反中友台举动,符合日本主流民意。台海议题已国际化,我宜思考如何掌握此一机遇,以进一步凸显台海安全的重要性。

台湾世代教育基金会执行长陈冠廷:「美中关系的再调整」

   拜登藉本届G7会议宣示美国重返欧洲,B3W乃国际多边主义的成果,挟40兆美元的规模,为一高标准国际基础建设合作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债务陷阱形成强烈对比。我政府宜思考借着ICT、国民软件、智能城市及绿能发展等优势切入该基建计划,以展现我国软实力。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洪耀南:「新局下的台湾战略定位」

   现阶段国际情势均由美国拉动,导致多国民意明显转向,尤其疫情调查及台海国际化实质上冲击美中关系,双方是否必有一战,如何竞逐等甚受关注。美国主导B3W基建计划将推升中国通货膨胀,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阻碍其经济发展。

   台湾战略地位获国际社会进一步确认,美国将继续藉军事部署、美元地位、国内市场及国际组织等四方面主导国际秩序,我国应思考如何顺势由代工到研发,有步骤地发展我国防产业;借着ICT、半导体科技及国际医疗等软实力,扮演执行者角色;及坚守自由民主价值,积极参与国际民主机制等,以提升我国防产业及国际地位。

国防大学中共军事事务研究所所长马振坤:「共军动态与台湾安全角色」

   中共对台军事行动战略指导原则可分为速战速决、以战逼和及围而不攻等等,速战速决是为「武统」,就是完全以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以战逼和是为「以武促统」,以军事作为实现和平统一之主要手段,但非直接以军事手段实现统一﹔围而不攻则是为「遏制台独」,以军事手段吓阻台湾步向台独,而非追求两岸立即统一。

   共军认为一旦对台发起军事行动,成败关键将会是中美两军争夺宫古海峡与巴士海峡之控制权。共军若能藉由海空联合作战及岸基远程打击火力支持下成功夺控此二海峡,对台军事行动便操胜算﹔倘若此二海峡被美军掌握,那么共军只能继续等待未来之用兵时机。

   个人认为习近平无意武统台湾在去年底中共「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公开宣称「绝对不能容忍全面妄议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全盘否定对台工作成绩」即可看出。台湾问题并非习迫切需处理之议题,只要台湾不逾越反分裂国家法红线,对习来说就没有需要采取军事手段,用西方谚语来说,便是「不需要让尾巴摇狗」。

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员会罗致政委员与谈:

   赞同洪耀南教授看法,台湾战略重要性必须搭配美国战略构想,台湾一旦落入中国控制,马上改变区域情势,台湾战略地位过去未获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我宜运用国际战略思维的改变,掌握情势发展。

   台海议题已经朝国际化、常态化及具体化等三方面发展,台湾安危牵动国际科技供应炼之稳定;过去台湾问题附属在中国问题下,对美国而言系负担,现在美国则主动谈台湾问题,转守为攻;且以美日同盟周边有事思维、美日疫苗援助、台日TIFA复谈、欧盟便利美台旅游及NATO可能军事部署等具体作为衬托台湾问题之重要性。

  今后台湾必须思考:1、顺势而为,以民主及高科技实力,配合美国在国际竞争法案中扮演关键角色,建议国策研究院主动设定议题,召开国际智库会议,彰显台湾地位及重要性;2、以小视大,以跟中国交往竞逐的经验,构思大战略,让各国了解配合形塑对中国策略;3、国内沟通,台湾朝野应加强沟通,让人民了解国际社会对台湾之重视,凝聚共识,一致对外。

本院田弘茂院长总结:

   本院适时举办本视讯座谈会,聚焦拜登总统欧洲之行各种外交动态,他上任后首重国内事务,下半年开始积极处理国际议题,有步骤有策略,传统盟友大多愿意配合,如今欧洲之行,已型塑其国际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轮廓,接下来是如何落实的问题,我国要思考如何配合情势发展的需求,扮演积极角色。

   此次参与拜登欧洲外交之行的国家多达四十余国,政经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同构型高,议程涉及各项区域及全球性重大议题,其间中国威胁论成为一项会议焦点,加以台海安全与稳定融入国际化议题,我政府与民间均应审慎以对此次带来的契机,思考我们未来应该做的事。

   综合专家学者论点,我国要充分运用地缘、民主制度及科技等三方面优势,配合并掌握国际情势发展,顺势运用。国策研究院过去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举办大型有关民主化的国际会议,扮演民间智库的角色,并举办双边及多边跨国会议,今后会继续努力配合政府整合各方人才与资源,扮演智库应有积极角色。在科技方面,我们也期待政府协助台湾发挥科技地位功能,从半导体、电动车、到AI产业炼等,应思考如何切入国际,以进一步提升台湾安全的重要性。

  

购物车

登入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