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峰會與台海有事」座談會辦理情形

     國策研究院主辦之「美日峰會與台海有事」座談會如期於本(4)月19日上午假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順利舉行,第一場次以「美日同盟與大國博弈」為主題,由本院董事長兼院長田弘茂擔任主持人,分別由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洪耀南及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等擔任引言人,並由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羅致政與談。

     第二場次以「兩岸關係與台海有事」為主題,由本院執行長郭育仁主持,分別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台灣世代智庫執行長陳冠廷、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等擔任引言人,並由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張其祿與談。座談會吸引各界人士一百多人參加,並透過網路直播,吸引甚多網友參與,座談會過程順利,結果圓滿。

 

主持人田弘茂院長致詞:

各位來賓、媒體先進、引言人及與談人:

     本次座談會主題乃討論美日共同聲明內容及其所引發的一連串議題,尤其與我國有關部分及因應之道。中國近年來的軍事擴張使鄰近國家感到威脅,大陸軍機擾臺、軍演及海警法之實施對釣魚台、台海、甚至南海均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

     拜登元月底上任後專注處理國內議題,本月22至24日將首度在華盛頓舉辦氣候高峰會多邊外交活動之前,首度邀請外國領袖日本首相前往華府訪問,充分彰顯美日關係及美國近年來國際關係的重心在亞洲,而美日安保條約當前的主旨在於因應中國的擴張,已然成為維持印太地區和平穩定最大支柱,故美日兩國高峰會甚受各方關注。

     美中關係在阿拉斯加會議後,雙方呈現往對抗的方向發展,此次美日聯合聲明內容亦係美日安保條約為因應地區局勢及美中關係發展與時俱進的展現,除觸及雙邊問題外,亦著墨區域安全、全球經濟、科技發展及公共衛生等議題,其後續影響值得進一步觀察。

 

第一場次:美日同盟與大國博弈

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美日峰會共同聲明、美日同盟與台灣

     美日聲明乃係一項將美日同盟「再全球化」的官方文件,四月十六日美日峰會後所發表共同聲明「新時代的美日全球夥伴 US-Japan Global Partnership for a New Era」,涵蓋面甚廣,遠遠超越月前的美日二加二會議的共同聲明,其重要性不亞1996年四月十七日克林頓總統與橋本龍太郎首相重新確認美日同盟的聯合聲明,故此次美日峰會聲明等於「美日同盟再全球化」,獲是「美日同盟全球化的2.0版」。

     此次美日聲明展現對中國維持強硬姿態。不管對東海議題批評中國意圖改變現狀,或是直接說中國對南海爭議的主張係非法,直接表達對新疆與香港人權問題的關切。對台海議題僅強調和平與穩定,鼓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相較之下,在涉台部分反而對中國批評較少。

     關於美日同盟與台海議題的可能互動發展,由於此次美日峰會聲明破天荒地提及台海之和平與穩定,引發了美日同盟與台海安全關係之討論,意味討論未來台海議題,不會僅停留在美中台三角關係,而會是美日同盟-中國-台灣的「新三角關係」,而非美日中台的四邊關係。

     當美日同盟開始涉入台海議題後,有關台海議題的戰略分析,就圍繞在所謂的「雙重模糊 Double Ambiguity」問題上,包括美國是否援台的「戰略模糊」,以及同為日美同盟一分子的日本,是否會支援美國的「支援模糊」。前者的清晰是啟動後者的關鍵,但即便美國已經支援台灣,也不必然表示美日同盟就會被啟動。例如美國動員兩支航母戰鬥群來應對1996年三月的台海危機,但美日同盟就完全沒被啟動,美國自行一次動員兩個航母戰鬥群,其軍事動員都是在沒通知日本的情形下發布。

     但是現在不太一樣,中國的軍事實力的確大幅提升,使華府行事更為謹慎,也認為美國光靠一國之力面對中國可能就會有些吃緊,因此在區域危機出現時,華府有意啟動同盟的期待就會變高,也因此當美國採取戰略模糊而對協防台灣有所遲疑時,自然會形成其盟友對台反應的變數。美國在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時如果反應不夠清晰,就無法期待身為美日同盟的日本能有清楚的回應。

     美日同盟防衛指針是在1978年第一次設立,以確立對抗蘇聯從北邊入侵日本時,美日軍隊之角色與任務分擔, 1997年第一次防衛指針的修正,當時所謂「周邊有事」問題,就是針對後冷戰時代蘇聯威脅不再,但以北韓為首要,中國次之的區域不確定性快速升高。到了2015年出現了第二次防衛指針修正,這個修正一方面是2001年的911反恐,另中日關係從2012年出現釣魚台爭議快速惡化,對於清楚區分戰時與平時的美日同盟來說,顯然出現新的挑戰。

    美日同盟2015第二次的修正甚至暗含對日本憲法的再定義,對於周邊事態會影響日本國家安全者,清楚界定日本會需要優先展開反應,也包括敵人攻擊非日本與美國的第三國時,日本在何種狀況下所扮演角色,以及可以採取的對應作為等。

    1997年的指針修正,台海事態適用於美日同盟周邊有事的處理範圍,在2015年的新指針修正中,不管是灰色地帶作為,或是根據D款「對日本以外國家的武力攻擊之回應」,都有介入的空間。有關美日同盟在台海有事會做什麼,在這次美日峰會聲明出現後,已經給予可能會扮演某種角色的清晰訊號,差別在於可以做多少。這也讓台美日關係以及未來要探討的合作議題,會出現某種微妙變化。因應新情勢,台灣要思考建立與美日同盟的溝通對話機制,而非單獨與個別的對話溝通。

國防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美日峰會之評估

    美日聯合聲明確立聯手抗衡中國,強化日本國防、應對氣候變遷及5G通訊等領域合作,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針對台灣安全的聲明。華盛頓的台海政策由戰略模糊轉為建設性清晰。聲明明確提及台海安全的重要性,可視為以往台海政策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轉變,可稱為「建設性清晰」。主要目的在反制中國武力改變現狀的訊息。美中大國關係轉變,儘管雙方過去訂有海空接觸準則,避免風險,現在則比較緊張。

     北京促成了此次美日安全合作深化,拜登政府的軍事外交將如高鐵時刻表精準運作,美日峰會後的五月,美韓峰會將接著登場,美國為主的抗共同盟逐步集結,形成軍事、外交、科技乃至經濟的複合圍堵。中華民國德不孤必有鄰,各方相助,台灣也居印太戰略中關鍵的地緣位置,值此戰略機遇期,政府宜秉持「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的戰略原則,謹慎行事。

     印太地區的地緣戰略,結構問題在於陸海權的衝撞。中國作為陸權國家並走向海洋,對周邊國家形成威脅,同時也對第二島鏈進行政治準備以影響南太島國,並在印度洋緬甸開闢出海口、非洲吉布地設立前進基地,在在都說明北京海洋戰略,但過度強調軍力的運用,且挑戰既有國際法與規則,對既有海權國家自然造成衝突。

     中國目前擁有的兩艘航艦,遼寧艦以護航為主,原始設計無法起降預警機,獨立作戰能力有限,仍須靠岸基飛機支援,無法遠海作戰,只能稱為「綠水海軍」,但中共建造中的第三艘航艦將是正規航艦,擁有彈射氣,預估將於今年下水,2025年服役。屆時共軍將擁有藍水海軍的入門票,真正擁有超越第一島鏈的遠海戰力。

     美日峰會也強調半導體、AI、5G/6G通訊技術的重要性,台灣在半導體享有生產技術優勢,但仍應更謙卑,台美日的半導體合作可以F1 賽事類比,台灣是最優異的駕駛,車輛裝備則來自美國、機油、電子化學等材料部品則來自日本,共同組成冠軍隊伍。因此台灣應更謙卑看待科技優勢,並儘速強化科技安全的法體系,以維持信賴才能繼續享有優勢。

     在國際體系的結構下,實質的防衛能力才是話語權的保證,因此,台灣需嚴肅看待國防資源的投入,以人員維持費為基準,則台灣國防預算應在4,500億台幣的規模方為最小且合理之投資(約GDP2.5 %)。

     台灣應重行思考不對稱戰力,其核心為 「不對稱成本交換」,主要為兵火力的投資,面對共軍享有的數量優勢以及祝漸增加的質量優勢,因此成本較低的精準導引彈藥,可以快速獲得、大量部署、提升防衛戰力的「彈藥先於載台」的不對稱兵力整備途徑,相當適合戰略守式的台灣便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美日同盟與 QUAD

     日本首相菅義偉為年底選舉必須數造強者形象,以日本走出國際的政績,有利內部選舉操作,美日互信上升及QUAD都是重要作為。菅義偉主動表示日美要發揮全球秩序共同領導權,展現平起平坐意義,對國內右派甚具作用。日本將是既有國際秩序修補師,以多邊及法治為基礎針對中國,呼應拜登將美國優先不應造成美國孤立,隱約批評川普,彰顯與拜登合作無間。

     美日同盟為美國歐亞大陸戰略的核心基石,也是四方安全對話的槓桿,使美國打造的廣義西方聯合統一陣線有發展的基礎。Quad 內部成員對於面對中國挑戰仍呈現不均速狀態,美日之間依然呈現美國積極性略強於日本的格局,另印度的參與度不夠亦是隱憂。儘管如此,在美日同盟堅不可摧的堅實基礎上,其他各國便有更多實質和直接或間接參與四邊安全對話的信心和管道。澳洲商界慢慢轉而支持政府對中國強硬立場,對台灣安全問題主張作出協調動作。

 

     美日同盟的適用程度,到底是指日本會做到戰略動作三部曲中的「嚇阻、防禦、強迫」中的全部,還是只適用於一二者?這難免會影響到日本對於台海安全乃至於印太戰略的參與方式。然而即便日本只意在參與「嚇阻」潛在修正主義國家,一旦嚇阻失效而戰火不幸點燃,依然很難想像日本能夠置身事外。四邊安全對話的未來發展,有正數亦有負數,澳洲社會對於北京觀感持續向下修正,印度相對進展慢。

     四方安全對話雖然本身成員出力不均,其多邊形式卻又為引入印太區域之外的外援,尤其是歐洲民主國家,提供了極佳的平台。古諺曰「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四方安全對話的現狀雖不完美,卻依然能在在戰略層次對於設定議題、集中資源、建立合縱陣線方面發揮積極功能,而美日同盟便是其核心基石。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洪耀南:中美對抗下周邊國家的選擇

 

     中國民族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維繫政權重要基礎,從毛澤東到習近平,都利用民族主義解面對國內施政與國際外交。習近平上任後,大力推行民族主義推動中國夢。過去美國極力避免民族情感介入的政治事件,但現在反放任與漠視地利用中國操作民族主義,讓中國的侵略本質顯露,使亞洲各國對於中國的不信任感提升,對中國防備心加深。拜登放棄川普的單邊主義,重返國際組織,透過聯盟形成對中國的包圍或對抗,如何刺激中國的民族主義,自然成為美國拉盟友的方式之一。

 美國在國際社會稱霸乃因國防、美元、市場、價值、及美國領導的國際組織等五大要素,中國在美國市場受挫後轉向雙循環及一帶一路。美國放任中國民族主義發展,使中國和平崛起的外貌,與一帶一路政策下的形象,都在習近平跟隨毛澤東的民族主義下徹底失敗。中國現在所展現的是,一個帶有侵略本質的社會主義極權國家,對於國際秩序的干擾與威脅,正隨著習近平的權力集中而增加。中國越操作民族主義,中國人仇外與排外性越高,自然就是把周邊國家推向與美國結盟,如日本、越南、澳洲都成中國的敵人,成為美國的盟友。

 菅義偉深知反中乃世界潮流,並為奧運後選舉考量,親中的韓國文在寅政府最近在地方選舉慘敗,可見明年總統大選親中反中也是議題;斯里蘭卡內戰的總統及繼任者最後均因親中政策失利, 明年五月菲律賓總統大選,杜特蒂總統的中國政策將是連任關鍵。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近期印太軍事動態與中共演訓概況觀察

中共解放軍(PLA)2016年軍改後,美國動作頻頻以作因應,F16戰機首度在日本三澤機場起降,即針對解放軍而來。中共軍機天天擾台有其戰略軍事目的,旨在將其空中力量往外投射,飛機從不同機場起飛,到定位後之間的各項參數均需多次演練才能確定。國軍應該研究分析軍改後解放軍的各項作為,及機艦擾台真正意圖,才能作因應。

隨著 2021 年春季的到來,共軍的相關演訓行動也持續增溫,許多的海空操演都陸續進行,也引起周邊國家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在我國與美國所簽訂台美海巡合作備忘錄後,其背後象徵的意涵是否有可能更進一步衍生其他合作與外交突破的可能,都會有許多想像空間,自然會是中共關注的目標。共軍軍演的政軍意涵分為:1.政治大於軍事的飛越中線。2.軍事意義大於表態的 ADIZ 附近的飛行。3.單純作為外交回應的近海火砲射擊。

美國與其他國家應對解放軍的行動,已經超越印太國家的範圍,在聯合軍演中,可看到美國與其他國家航艦的演練,以及與印太周邊國家的海空軍力進行演訓,其中的假想敵自然便是共軍,過去中共強調的打航母,自然也會是現今美國與印太盟軍所套用的作戰模式,若能在戰時能重創共軍航艦自然能對共軍造成沈重的打擊,自然也能將共軍勢力封鎖在特定區域。

 

羅致政委員與談:美日共同聲明反應美日對印太戰略及政策

戰略脈絡:川普第二任國安顧問麥馬斯特(H. R. McMaster)將軍最近為文解析為何拜登跟進川普對中強硬政策,將中國定位為國防、科技的競爭者。中國企圖改變國際秩序,拜登總統為目前還政壇投票支持1979台灣關係法的政治人物。

戰略內容:美對台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方向,主動提及台灣問題,由被動轉而主動,以周邊有事態樣拉近台灣或台海,內涵也有改變。

戰略因素:美國務院政策計劃辦公室於2020年11月選戰末期提出中國挑戰各項因素,對中國的能力與行為再評估,並為下任政府定調,其結論為必須從共產主義及民族主義來解釋中國軍事外交戰略,不再期待中國走向自由民主。另巧妙區分中共、中國及中國人。

戰略影響: 戰略決定戰術,美日透過聲明來定調美日安保,有言就有行,合作防衛指針有可能再作修正, QUAD會更強化,很可能變成多邊,韓國與美國3月間2+2會談未表態,總統文在寅5月訪美則是指標。

台海局勢已成印太情勢必討論議題,已成顯學,政府應更鼓勵一軌半甚至二軌的對話,台灣沒有選邊站的問題,必須要堅守自由民主陣營。

 

第二場次:兩岸關係與台海有事

郭執行長: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中共對台空中威脅

共機「遠海長航」從 2015 年開始,2017 年十九大之後共機擾台的次數增多,共有六條路線,擾台為實,共機不見得是全面「繞島」。該階段共機不是每個月都擾台,有時幾個月不來,但來時可能連續。中國最終目標是「擾台」、「耗台」?,雖少有越過海峽中線,但超過 70 年的台海中線默契被打破,是否會在政治想要「可控」,卻發生「不可控」的軍事意外,兩岸均面對同樣的軍事風險。

中國的「灰色地帶衝突」採取一步步、漸進方式,逐漸改變現狀,避免升級到武力作戰,跨過早已建立的紅線,既改變現狀,又讓己方不必承擔被武力、經濟制裁、國際羞辱的風險。「灰色地帶衝突」本質上是強制、侵略性本質的行動,但蓄意不跨過傳統軍事流血衝突的門檻,釀成國與國或台海兩岸的戰爭。

共機擾台的原因有多重,北京樂於看到外界找出的各種理由,發揮心理戰的威脅。日本在東海緊急升空攔截,台灣在西南角攔截反制、防空飛彈追監,美國除關切呼籲之外,軍機也增加到台海周邊、東南海的次數。國軍在空軍攔截、廣播驅離、戰艦與防空部隊,以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捍衛台海上空,應是全世界極少數任務最繁忙的海空軍部隊,需要立法委員認真看待,研議因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2021-22 兩岸關係趨勢

3月18日阿拉斯加美中二加二會面前,布林肯國務卿於3月4 日稱台灣國家,15日更稱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此乃攻擊性作為,中國則於3月11日以改變香港選舉制度來應對,會長中方狠訓美方,楊潔箎在阿拉斯加受到冷落反應凱利被限制在上海活動。3、4 月份有三件事都與福建有關,首先是習近平於 3 月 22 日至 25 日訪問福建,其次是王毅在 3 月 31 日至 4 月 2 日於武夷山下的福建南平市與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等見面,4 月 3 日王毅與南韓外長鄭義溶的廈門會談,也是在福建。

美國前聯邦參議員陶德(Christopher Dodd, D-CT)、兩位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與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於 4 月 14 日來台訪問三天,就在 14 日陶德率團訪台當天,中國海事局 宣布從 15 日到 20 日,要在台灣海峽近廣東南澎列島進行實彈演習,凸顯中國對於陶德率團訪台的不滿。

 

台灣世代智庫執行長陳冠廷:美日介入台海衝突之可能性

 

美國與日本介入中國對台侵略的可能性,與台海衝突實際發生的機率呈現反向連動的關係,美日對中的應對能力越強,中國發動侵略行動的可能性越少;反之,缺乏有效對台海衝突的應對能力及意願,將降低北京發動侵略所將面臨的風險,促使中國單方面創造既成事實,並藉此避免與美日發生直接衝突的情況下,短期內併吞台灣。

 

儘管美、日、台越趨公開的合作立場,在防禦立場上扮演關鍵角色,但為提升此立場的可信度,三方都需要加強自身在此區域對於台海衝突的應對能力。台美日之間增加的軍事協同作業能力也是創造防止中國使用武力干涉台灣事務的必要成分。

清楚的底線也可以阻止台海的兩岸發生有仇必報的零和競爭關係。針對中國的行動採取更加強硬的應對作法,也帶著將威攝關係變成中國動機的風險,若台、美、日能釋出清楚且在目標和認知上團結一致的訊號給中國,那便能降低誤判情勢的可能性。

中國兼併台灣的情況,不危害美國最關鍵的國際利益,然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衝突屬於美國關鍵的利益。在這個架構之下,無論是向台灣提供設備、孤立中國經濟還是具備共同應對戰爭的能力,美國與日本應維持應對升級衝突的能力。雖然美國可能不用定義需要保衛的兩岸問題底線,但仍需要中國理解到,地區的勢力平衡是美國的關鍵利益,美國也願意與地區同盟國一同保護權力平衡。

美國與日本應對台灣海峽與附近海域危機的能力,跟實際發生類似情況的可能性,有著反向連動的關係,除了呼籲團結的公開宣示之外,增加海洋執法的合作程度、軍事協同作業、操演能力及私下的底線與策略目標的聲明,都是向中國創造實質威慑力量的必要條件。實際的能力與作為,而非僅僅表達意圖,才真正得以維持地區的和平與秩序。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

    美日峰會對中日關係衝擊,對兩岸有影響,美日更綿密的軍事合作,顯示台灣在科技及安全方面成為美日共同利益,而中國則成為共同的威脅。北京能忍受美國對抗,不能忍受日本挑戰,故會進一步在東海或釣魚台展現軍力。日台關係是否有可能台美關係化,在各國逐漸脫鉤中國並增進與台灣關係之際,日本是否跟進,值得觀察。 台灣必須繼續扮演和平穩定的締造者。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台灣與美日安全合作

中共在美日首長會談批評不假辭色,顯露出中美關係在拜登總統就任至今並未改善川普政府時期惡化的情況。拜登總統在與菅義偉會面的同時,派出特使分赴台海兩岸訪問,中共刻意安排到訪的美國總統任命的氣候特使,無異是刻意貶抑凱瑞此行之重要性,展現出中共中央並不企求儘速與美國改善關係的態度。

有趣的是,在中共刻意冷落凱瑞及譴責美日聯合聲明後,卻仍與代表拜登總統的凱瑞達成共識發表聯合聲明。宣稱中美將致力於相互合作並與其他國家一道解決氣候危機,以及中美兩國堅持攜手並與其他各方一道加強巴黎協定的實施。此顯示中共雖刻意淡化凱瑞到訪並抨擊美日聯合聲明提及台灣、香港及新疆問題巷,但仍希望能藉由國際事務合作來改善兩國關係。

台海緊張情勢上升的情況依然不變,美中、兩岸間軍事角力之頻率有增無減且強度增加。美國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與中共遼寧艦編隊同時出現在南海北部區域,雙方最近時距離僅約 400 公里,皆處於對方火力攻擊範圍內,過去雙方一南一北,從未如此靠近;共機持續常態性侵擾台灣 ADIZ 西南空域,共艦活動亦增多,共軍機艦呈常態性在台灣周邊海空域活動,且愈趨接近我國領海外緣。

共軍在台海區域依然無主動製造事端之意圖,在美軍機艦接近時,並未採取強勢驅離手段,與以往在東海、南海應對美軍機艦經常採取的空中、海上近距離接近之危險動作操作模式不同。2013遼寧艦首度進入南海,中共船艦在前500米。但共軍機艦卻藉美軍機艦接近機會,更頻繁且以貼近實戰方式操作對美軍作戰之實戰化演訓。

國軍本諸不挑釁不畏戰原則應對共軍機艦侵擾,日前亦明確表達將以領海基線向外 30 浬之距離作為我國空防之底線,共機侵擾我周邊空域若不聽警告持續接近我方領空至 30浬處,國軍將依規定採取具體反制措施確保我國空防安全。

由上可知,在台灣周邊區域活動之美、中、台三方皆無引戰意圖,但三方卻逐漸升高應對衝突之軍事準備,顯示三方皆存有衝突可能在無預警情況下出現之預期心理。在此預期心理下,美中台三方在台灣周邊海空域之軍事活動皆提升警戒層級至可因應隨時爆發衝突之備戰層級,台海局勢緊張更趨惡化之惡性螺旋依然持續上升。

 

張奇祿委員:前中山社科院院長

美中關係有合作、有競爭,也有對抗,美國強調多邊機制,中國也拉攏伊朗與北韓,也形成所謂捍衛UN聯盟,是否會形成21世紀新冷暫時期架構,值得觀察。此與二戰後冷戰不同,因沒有兩大陣營,無煙硝戰爭,各國間又有經貿依存關係。美中脫鉤無法完全並及時,如派陶德來台,凱利也訪中,情勢較過去複雜。

     美日峰會並未如預期組成捍衛台灣聯盟,顯示日本亦有顧忌。我要以日本態度作戰略微調,宜學習避免被置於新冷戰最前緣,必須處於最佳槓桿位置,尤其在後疫情時代扮演重要科技供應鍊角色,要成為東方瑞士或鞏固國防成為中東的以色列,國人必須深思,所謂惟仁者能以大制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

 

主持人郭育仁執行長:

     美日聲明乃硬性文件,為2015年美日安保防衛指針的補充性文件,如同1978年針對蘇聯;1997年針對周邊有事 及2015年界定美日盟軍四個情境一般,甚具指標性。美日將來必有雙方伙伴機制(Bilateral Partnership Mechanism,BPM);同盟合作機制( Alliance Cooperative Mchiniam,ACM)及角色任務跟軍事能量RMC Role and Military Capbility, RMC)等合作陸續登場,以落實聲明內容。

2020年為台灣年, WHO原估計台灣會有一千萬人染疫,未讅台灣處理得當,為世界表率,另疫情改變全球供應鍊,更凸顯台灣的重要性,美日聲明把台灣列入正式文件,已經反轉天平,國民黨認為兩岸要緩和台灣才能走向國際,民進黨則認為台灣要走向國際,兩岸才能有正常的關係。美日聲明將增進台灣與本地區其他國家關係,將來可預見  QUAD plus T(Taiwan)。

 

田院長總結:

一、    從川普總統執政後期直至拜登總統上任,美中關係兩極化冷戰局面未變,其核心議題乃國防安全及科技,阿拉斯加會談,各方原以中方會釋放善意,結果適得其反,楊潔箎由溫和派形象轉成外交戰狼。如美中關係繼續惡化,阿拉斯加會談乃是起點。

二、    本座談係以美日峰會為起點,討論目前已發生並持續發展之各項議題,其背景乃係中國經濟軍事擴張已對周邊國家造成負面影響,導致美國的策略之調整。川普時期乃美中雙邊衝突與對立為主軸,拜登上任數月來維持川普結構性大方向,但處理技巧方面較為細膩,聯合盟友以群體力量與中國對抗。

三、    美日峰會後針對台海議題預期將有後續發展,可預見地台海緊張情勢仍將繼續,大陸內部情勢也有變化,台灣必須思考如何在美日峰會後扮演「區域穩定」的積極角色。

四、    儘管過去一年多來台灣未受疫情影響,本場次座談結論顯示,原來台灣在疫情得到控制,生活安逸情況下,外在環境如此兇險,呼籲國民應更關注兩岸及國際情勢,也要關心政府因應政策措施,以重視兩岸緊張局勢的發展狀況。

 

 

座談會後相關媒體報導連結: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104190104.aspx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444072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19003038-260407?chdtv

https://cnews.com.tw/202210419a01/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4/19/n12890396.htm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10419/SXL52FK4YNB33GGDQXXK3ILUGY/

https://news.pchome.com.tw/politics/cna/20210419/index-16188095360432718001.html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75/5400118

田院長致詞歡迎與會貴賓
本院田院長主持第一場次座談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引言
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蘇紫雲引言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引言
淡江大學助理教授洪耀南引言
中正大學助理教授林穎佑引言
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羅致政與談
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羅致政與談1
郭育仁執行長在第二場次座談評論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林正義引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范世平引言
台灣世代智庫執行長陳冠廷引言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引言
國防大學所長馬振坤引言
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張其祿與談
國策研究員田院長歡迎與會人員
座談會報到情形
座談會會場之一
座談會會場之二
本院執行長郭育仁主持第二場次座談
本院執行長郭育仁接受記者訪問
與會來賓接受記者訪問
田院長座談會做總結
「美日峰會與台海有事」座談會議程
購物車

登入

登入成功